文章详细页面

苏中区位优势新论
在线阅读

表1 苏南、苏中、苏北1999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由表1可以看出,苏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与苏南的差距在扩大,与苏北的差距在缩小。苏中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20%,人口占全省24.75%,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比苏北地区高出45%,但不到苏南地区的二分之一;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虽比苏北地区高出8%,却比苏南地区低25%,农民人均纯收入虽比苏北地区高出13%,却比苏南地区低24%;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只有苏南的一半左右。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苏中地区虽已完成了迈向小康的关键性跨越,但是要继续跃上新的台阶,初步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有人把苏中经济发展速度慢于苏南归咎于区位优势的弱化。但笔者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判断区位优势的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区位优势不仅表现在自然条件、资源、交通等硬件上,而且表现在环境、智力、信息、政策等软件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软件比硬件更重要。按照新的判断标准,苏中地区的区位优势正在逐步增强,有些优势已经凸显,有些优势正逐步显现。这些优势为苏中地区21世纪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条件。苏中新的区位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class="a2">收藏

苏中,不仅是地域概念,也是经济发展区划概念。前些年,为了区分江苏经济发展的程度,江苏省委、省政府将经济最发达的苏州、无锡、常州归并为苏南地区,将经济次发达的南京、镇江、扬州(含泰州)、南通归并为苏中地区,将经济欠发达的徐州、淮阴(含宿迁)、连云港、盐城归并为苏北地区。近年来,全省各地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江苏已全面实现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省人民正满怀信心地在21世纪里全面建设宽裕的小康社会,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五大战略,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为了适应江苏的历史性转变,省委、省政府对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划分作了调整。调整后的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3市及其所属15个县(市)。

苏中本是江苏乃至全国一个重要的地区,特别是扬州,历史上曾有过几度辉煌,隋、唐、明、清时都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左右了全国的经济、文化形势,其繁华和风采被文人墨客传诵至今。苏中的繁荣,得益于运河的开通和漕运、盐运的兴起;苏中的衰落,也主要因为缺少现代化的交通,区位优势渐失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江苏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省各地区都得到了飞速发展,经济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但是,苏中地区在全省的经济位次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见表1)

表1 苏南、苏中、苏北1999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由表1可以看出,苏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与苏南的差距在扩大,与苏北的差距在缩小。苏中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20%,人口占全省24.75%,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比苏北地区高出45%,但不到苏南地区的二分之一;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虽比苏北地区高出8%,却比苏南地区低25%,农民人均纯收入虽比苏北地区高出13%,却比苏南地区低24%;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只有苏南的一半左右。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苏中地区虽已完成了迈向小康的关键性跨越,但是要继续跃上新的台阶,初步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有人把苏中经济发展速度慢于苏南归咎于区位优势的弱化。但笔者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判断区位优势的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区位优势不仅表现在自然条件、资源、交通等硬件上,而且表现在环境、智力、信息、政策等软件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软件比硬件更重要。按照新的判断标准,苏中地区的区位优势正在逐步增强,有些优势已经凸显,有些优势正逐步显现。这些优势为苏中地区21世纪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条件。苏中新的区位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