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湘剧的渊源与声腔
在线阅读

新中国成立前湘剧流域图

');" class="a2">收藏

湘,是湖南省的简称。顾名思义,湘剧应当是对湖南戏(包括源起并流行于湖南省内的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常德汉戏、荆河戏、巴陵戏等)的统称或泛指。但实际上经过约定俗成,湘剧已成为起源于长沙、湘潭地区,融合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四种声腔,被旧时老百姓称之为“大戏”“汉戏”的专指。由于其在发展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故成为湖南省的代表性剧种,享有湖南“省剧”的称号。

“湘剧”之名见诸文字比较晚,一般认为首见于1920年刊刻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的序文,序中说:“闻之顾曲家,湘剧全盛于清同光间。”从此,“湘剧”这一概念,逐渐为人们所认同。

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水下游,是湖南省省会城市,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与之邻近的湘潭,则是湘东北贸易重镇,赣、皖、苏、浙、闽等省客商,云集于此。这两座城市都具有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成为孕育湘剧的摇篮。以此为中心,湘剧先是流行于“长郡十二属”,包括长沙、善化(县制已撤,今长沙、望城两县的南部)、湘潭、浏阳、宁乡、益阳、湘阴、湘乡、醴陵、茶陵、攸县、安化12县,继而向湘北、湘南、湘西、湘中辐射,并曾南下广州,北上武汉,西去广西、四川。新中国成立后,随着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和多次出省巡回展演,以及《拜月记》《生死牌》《园丁之歌》《马陵道》等剧目相继登上银幕,其影响已遍及京、津、沪、汉、粤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台地区。

新中国成立前湘剧流域图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