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它是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来的。在包括新闻工作在内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基础上有所发展的体现。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社会的进步,说到底,都是由人推动和实现的。马克思处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尖锐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当然不会一般的提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本位的观点。但他一直关注着一个更具基础性的问题——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他寄希望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一点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应当优越于资本主义。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从而从根本上排除了阻挡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毛泽东曾说过:“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因素。”可见他对于人的重要和宝贵,是有深刻而充分的认识的。但由于阶级斗争的扩大化,他的这一重要思想并没有在自己的理论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未能有始有终地得到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其中与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的内容有: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此涉及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的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涉及同时从两个方面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保障的问题。2001年7月1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那么,新闻工作应当怎样以人为本呢?现试从“人”、“众”、“民”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先说认识“人”。
以人为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人。马克思曾就“人”作过如下论述:“‘人’?如果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这个范畴,那么他根本没有‘任何’需要,如此指的是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么他应该被看做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如果这是一个生活在不论哪种社会形式中的人……那么出发点是,应该具有社会人的一定性质,即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定性质,因为在这里,生产,其他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已经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性质。”
再说贴近“众”。
坚持新闻工作以人为本,就应当努力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众”即群体的人,群众则是单个人的集合体。远离甚至藐视群众,焉能称为以人为本?笔者以为,贴近群众既应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又应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最终落脚点。在新闻工作中,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要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具体地说:(1)要在报道中反映群众的心声。有些媒体注重于体现党的意志,但却疏于反映群众的心声,不屑于涉及群众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不敢于、不善于正确运用舆论监督的武器以保护群众利益,更多考虑的是对上负责而不是对群众负责。(2)要探索和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官样文章、程式化的报道、套话和废话连篇的语言,常常将受众拒之于千里之外。致力于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亲和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传媒和新闻工作者的重要必修课。(3)把群众放到版面和节目时段的重要位置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所应当是新闻传媒报道的主角。如果在版面上和节目时段中,没有基层和群众的应有地位,又怎么能叫贴近群众呢?就此而论,领导人活动报道也必须改革。领导人活动报道所占的版面和节目时段不减下来,贴近群众的要求就无法在新闻工作中落实。
最后说善待“民”。
新闻工作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为民“用权”、“系情”、“谋利”。“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