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新闻工作与“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收藏

以人为本,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它是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来的。在包括新闻工作在内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基础上有所发展的体现。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社会的进步,说到底,都是由人推动和实现的。马克思处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尖锐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当然不会一般的提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本位的观点。但他一直关注着一个更具基础性的问题——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他寄希望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一点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应当优越于资本主义。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从而从根本上排除了阻挡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毛泽东曾说过:“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因素。”可见他对于人的重要和宝贵,是有深刻而充分的认识的。但由于阶级斗争的扩大化,他的这一重要思想并没有在自己的理论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未能有始有终地得到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其中与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的内容有: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此涉及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的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涉及同时从两个方面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保障的问题。2001年7月1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1307329可见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明晰的思路。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在包括新闻工作在内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得到了体现。2003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要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1307330

那么,新闻工作应当怎样以人为本呢?现试从“人”、“众”、“民”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先说认识“人”。

以人为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人。马克思曾就“人”作过如下论述:“‘人’?如果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这个范畴,那么他根本没有‘任何’需要,如此指的是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么他应该被看做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如果这是一个生活在不论哪种社会形式中的人……那么出发点是,应该具有社会人的一定性质,即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定性质,因为在这里,生产,其他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已经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性质。”1307331显然,以人为本所说的“人”,并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也不是“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人”,而是“社会人”。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有着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受到生存其中的社会关系的制约。新闻工作以人为本,就必须正确认识以社会人身份存在的人,予以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新闻传媒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无疑应受党和政府之托,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担当起以自己特定方式教育人的重任,故“舆论引导”论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深刻总结历史教训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在此方面,新闻传媒责无旁贷。而按以人为本的要求,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则被赋予了更为神圣的使命。在教育、引导、鼓舞和鞭策人的同时,须基于推动人全面发展的考虑,给人以更多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新闻传媒所面对的人,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这里的人既是群体的人,又是个体的人。群体的人,具有历史活动主体的身份;个体的人,吃五谷食粮,有七情六欲,一求生存,二求发展。无论是群体的人还是个体的人,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其权利、利益、人格应受尊重,其心理、愿望应被理解,其疾苦应得到关心,遇到困难应得到帮助。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所面对的受众,是被教育和引导者,更是自己必须尊重和理解的服务对象。既教育、引导、鼓舞、鞭策人,又尊重、理解、关心、帮助人,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切切实实这样做了,才是真正地把人放到了“本”的位置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一重要观点的提出,是在重于教育人的“舆论引导”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会贯穿于新闻工作的体现。

再说贴近“众”。

坚持新闻工作以人为本,就应当努力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众”即群体的人,群众则是单个人的集合体。远离甚至藐视群众,焉能称为以人为本?笔者以为,贴近群众既应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又应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最终落脚点。在新闻工作中,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要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具体地说:(1)要在报道中反映群众的心声。有些媒体注重于体现党的意志,但却疏于反映群众的心声,不屑于涉及群众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不敢于、不善于正确运用舆论监督的武器以保护群众利益,更多考虑的是对上负责而不是对群众负责。(2)要探索和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官样文章、程式化的报道、套话和废话连篇的语言,常常将受众拒之于千里之外。致力于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亲和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传媒和新闻工作者的重要必修课。(3)把群众放到版面和节目时段的重要位置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所应当是新闻传媒报道的主角。如果在版面上和节目时段中,没有基层和群众的应有地位,又怎么能叫贴近群众呢?就此而论,领导人活动报道也必须改革。领导人活动报道所占的版面和节目时段不减下来,贴近群众的要求就无法在新闻工作中落实。

最后说善待“民”。

新闻工作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为民“用权”、“系情”、“谋利”。“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307332虽然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所提出的要求,但它对新闻工作以人为本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无论从学理上还是从实践上说,“人”与“民”、“权”与“利”之间的关系均非常密切。“人”既包括了人民群众,也包括了领导干部;而“民”则占了“人”中的绝大多数。在监督不力或约束不严的情况下,“利”(不正当的利)常常与“权”(被滥用的权)相伴而行。权力拥有者如能坚持执政为民,那么他的行为也就具备了以人为本的性质。由此观之,上述三个“为民”,也完全适用于新闻传媒的负责人和新闻工作者。在这里,“民”就是广大受众。传媒负责人掌握着支配某些外部资源和大量内部资源(报纸版面、节目时段、人力资源等)的权力,新闻工作者则不同程度地掌握着编辑发稿权、版面(时段)控制权或其他相关权力。在使用手中握有的权力时,更多地想着自己所面对的受众,考虑到他们的利益和意愿,而不是以权为自己或为小团体谋利,这是新闻工作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倘若换一个角度思考有偿新闻(有时则是有偿“不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低俗之风,我们就不难看到“四大公害”的共同本质:与以人(受众)为本的要求背道而驰。而“情为民所系”,对于传媒及新闻工作者而言,本质上是一个立足点问题。如对群众疾苦表现出冷漠态度(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那么,就不仅与“情为民所系”的要求相去甚远,而且也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格格不入的。

(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1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