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在线阅读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然而,教育投入不足却始终困扰高校,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特别是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以来,这种供求矛盾显得更加突出。与此同时,高等学校由于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不注重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教育资源浪费现象极其严重,造成高等教育投资效益低下。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滞后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弊端,造成了高等学校有效资源的严重浪费,制约了高等学校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随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高校独立法人实体地位的确立,高等学校如何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谋求自身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改革高等学校现行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新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模式已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进行研究更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西方,对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很早就有论述。1971年梅纳德(Meynard)对美国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了平均成本函数估算。1975年西蒙斯(Simmons)以学校为分析单位,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来确定各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并将各国的数据进行比较。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学校成本大幅度增加,而政府拨款和捐赠收入没有相应增加,导致学费大幅度提高,学费的增加和消费者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引起了全国的普遍关注。1998年,美国国会任命的全国高等教育成本委员会发布《直言大学成本与价格》的报告,敦促高等学校提供更好的成本和学费信息。作为对这一报告的回应,美国“全国大专院校行政事务官员理事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siness Officers,NACUBO)开始考虑理事会如何帮助其成员满足这项要求,从而开始了对高校学生教育成本计量方法的研究。NACUBO成立了一个由具有不同背景和专业特长人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旨在开发一种新的、简单、统一并能被接受的计量和报告高等学校成本的方法。该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包括6个项目的计量高等学校成本的框架。1999~2001年,有270所高等学校按这一框架进行了实验性的成本计量。这表明,美国高等学校已经在外界的压力下开始了学生培养成本计量的实践。11527207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