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收藏

根据纽约州立大学“全球化101”网站,“全球化”研究关注的是在信息科技的支援下,通过国际贸易与投资,不同国家的人民、商业组织和政府通过不断的互动与融合,对全球环境、文化、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与民生造成的影响。过去社会科学家对全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近期,已有较多学者注意到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和冲击(Chiu & Hong,2006)。这些学者指出,全球化一方面导致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跨国界的迅速传播,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侵蚀地方传统文化的恐慌,全球化促进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可能会强化国家和宗教文化之间积极或消极的互赖关系(Chiu,Gries,Torreli & Cheng,2011)。

到目前为止,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因全球化而倍增的文化交流和冲击所造成的社会心理影响的研究,仍屈指可数。21世纪之初,心理学家A.Bandura(2001)曾指出,信息技术及全球化给人类行为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他曾呼吁心理学家要关注全球化改变人们命运及生活的心理过程。然而,心理学偏重个体心理的微观研究方法,使之在讨论全球化这一宏观问题中几乎失语。例如截至2011年6月的美国心理学会数据库(PsycARTICLES database)中,以“全球化”为关键词的论文仅有32篇,其中实验研究的论文仅有4篇(Chiu et al.,2011)。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文透过梳理近年实验社会心理学在文化与心理互动的研究,特别是双文化启动效应与文化排斥反应的研究,建立一个理论框架,为研究全球化下的文化心理学寻找出路。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长处在于其能以严谨的研究设计和测量,对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做较精细的描述。可是,这并不表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不适用于研究像全球化与文化冲击这些宏观的社会现象。反之,若能巧妙地运用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如本文中介绍的双文化启动效应),亦可得到新的启发,补充通过采用其他研究方法(如访谈、现场观察和调查)取得的成果,可以加深我们对全球化下文化心理动态过程的了解。当然,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范式和方法不能取替其他研究方法。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和非常复杂的现象,要全面了解它,我们主张采用多种视角和不同的方法。在此前提下,我们在本文中创新性地提出一个以心理学实验研究为主,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心理过程的研究范式。该范式尚未被广泛注意,却能解释人们在同时同地遭遇不同的文化情境时如何反应。

2007年,针对星巴克在故宫开店,央视某主持人在博客里发表评论,指出星巴克作为全球化和西方中产阶级符号出现在代表中国文化的神圣场所是一种对文化的污染。这篇博文在网络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导致星巴克在众多网民的舆论压力下被迫从故宫搬出。2012年星巴克入驻杭州灵隐寺,网络上出现了类似的反对外来文化入侵本地佛教文化的评论。人们排斥外来文化流入本地的事件不仅发生在中国,在欧洲和北美也曾发生:2009年法国民众举行大规模游行反对麦当劳入驻卢浮宫;2012年在洛杉矶发生大规模游行,反对在唐人街内设立沃尔玛超市。实际上,文化接触带来的文化冲突或文化排斥行为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对这一问题曾有过关注。例如,社会学家亨廷顿(Huntington,1996)曾著书《文明的冲突》,倡言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差异可导致东西方文化间的冲突,甚至认为是继苏联解体和“冷战”后改变国际格局的主要原因。然而,文化间冲突及文化排斥在行为层面上如何发生?具体表现如何?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在何种情况下将会出现?这些问题都有待得到从心理学角度的解答。文化排斥反应研究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答案,包括文化排斥反应的定义、研究背景、心理机制及其出现的外部条件。本文将按照以上顺序逐一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并简要评述文化排斥系列研究的意义及未来可能的研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