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认同与调谐 国际人权公约在中国
在线阅读 收藏

面对普适—冲突的世界人权图景,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两个层面:在理论层面,中国必须突破西方人权文化霸权,建立中国本土的人权理论,复兴中华人权文化;在实践层面,中国必须在自家语境中探索一条不断增进人权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中国人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依然承续着“五四”以来的中西问题、传统与现代命题。中国人权建设乃是一种命定的伟大实践,它的问题及解决必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正是围绕着这两个基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人权建设的漫漫征途。其间既有坎坷与曲折,又有坦途与辉煌;既有探索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的人权理论与实践有了长足的进展。

然而,由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本土性与后发性,新中国注定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可供选择,自家的困惑与外来的压力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欧风美雨,不断冲击并解构着中国本土的理论与实践。由此,中国无意识地陷入了一种消极被动的集体思维惯性:即习惯于采取一种冲击—回应的方式应对外来文化冲击。随着西方文化舶来品源源不断地引进中国,中国智识精英疲于移译、传播或进行某些粗放式评介,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一种“走出去”的文化理论。历经一番折腾,国人早已习惯于自家门前满嘴洋话,而鲜有勇气站在洋人面前满嘴中国话。1642323故而中国每每堕入冲击—回应,再冲击—再回应之恶性循环,此已成为国人之历史共业。面对西方人权话语与理论系统的冲击,中国大抵没有摆脱这种思维惯性。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惯性,中国在人权价值与制度两个层面进行了相应的调谐。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