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近代国内市场商品量的估计
在线阅读

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

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续表

(原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 class="a2">收藏

1983年我曾作过鸦片战争前后国内市场商品量的估计,但仅限于七种主要商品。后来在编写《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先后做了1920、1936年市场商品量的估计,是按各类产品的商品量或消费量估算的。最近我又作了1869—1908年的市场商品量的估计,是用历年厘金收入、常关税等还原法和海关的土产埠际贸易统计估算的。现将这些估计按1870、1890、1908、1920、1936年五个基期汇总,如附表(1910年资料缺,用1908年代替)。表中国内生产品的商品值加上海关统计的洋货进口净值,即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全部商品量。毋需论国产品的国外市场,因海关有详细统计;但应指出,国产出口品已包括在附表内,因出口品大都先经国内流通。

我估计的国内生产品商品量,基本上属于贩运贸易的商品,不包括地方市场上小生产者之间的品种调剂、余缺调剂,即不包括使用价值的交换。又附表所列是指一次交易的商品量,不包括它们进入市场后的转手交易和零售贸易,所用价格原则上是生产者价格,不包括流通中的商业加价;故称商品量,不是交易量。不过,1908年以前的估计是从流通中计算的,不是以生产或消费的物品量为基础,但它们大体上也是代表一次交易,以产地批发价格计值的。

旧中国从来没有系统的市场交易或商品流通统计,正因此才需要估计。这种估计当然不会精确。不过,我这项估计的目的是想探讨我国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创建近代化产业以来市场扩大的过程和速度,市场商品量的绝对数并不重要。为此,表中将全时期分成四个阶段,列出每个阶段按当年价格和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市场商品量的平均年增长率。分阶段可比价格,是将每阶段终年的商品量按其始年为100的价格指数修正。这样做,是为了缩小各期间不同价格指数产生的偏差。

经济发展,尤其是近代化产业的发展,是受市场需求的制约的。表列商品量可代表各该时期市场上的有效需求。从表可见,在我国创建近代产业的初期,市场的扩大是非常缓慢的,在19世纪后期,商品量增长年率仅1%强(可比价格)。70年代至80年代初,物价是下降趋势,反映市场不景气;90年代初又有一次市场不景气导致财政危机。这期间,进口洋货增长很快,而洋货中占第一位的常是鸦片,连同走私,估计鸦片进口值不下10亿两。这样巨额输入,其市场作用只是削弱消费者的购买力,阻碍商品流通。到1870年,国产鸦片的数量已超过进口鸦片,其后增长也很快。国产鸦片虽然也削弱消费者的购买力,但同时增加了烟农和商人的购买力。附表中,国内生产品的商品量中不包括国产鸦片(因土药厘金数不足据,被剔除),这是估计中的一个漏项。

进入20世纪,市场扩大加速了,但从表中可见,只是在1908—1920年阶段年率增大到6%以上(可比价格),其后又因30年代经济危机下降到不足3%。有人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国内市场的扩大只是洋货的泛滥,以至全部洋货进口都是消极因素。这看法不全面。从表中可见,20世纪以来,洋货所占市场商品量的比重是下降的(鸦片进口已有限);同时,国内生产的商品的年增长率大于进口洋货的年增长率。在1920—1936年,按可比价格计算,近代化工厂商品的年增长率最高,达6.28%,同时,农业产品商品的年增长率为2.97%,略大于国内生产商品的平均年增长率。这都是可喜现象,不幸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所中断。

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

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续表

(原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