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贸易自由化理论
在线阅读 收藏

最早的西方人类社会对对外贸易甚至贸易行为本身持否认态度。这体现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论著中。随着国家的兴起和发展,贸易行为因国家富强的需要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随之出现的还有重商主义支持出口、反对进口的对外贸易主张。为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主张出现了自由贸易的观点。但是,亚当·斯密之前,自由贸易尚未获得社会完全的认可。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详细论证了建立在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之上的自由贸易理论,正式建立经济学体系。著名经济学家赛尼尔(Senior)将自由贸易决策比喻为“仅次于改革、仅次于宗教自由,一个人类里程碑性质的决定”。

之后,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在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建立相对优势经济理论。1936年,哈伯勒利用机会成本理论解决了相对优势论的危机,至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典自由贸易经济理论体系。

但是,古典经济学只是假设了相对优势的存在(找到了产生相对优势的原因),而没有论证它的存在(没有解释为什么这些原因产生相对优势)。此外,古典相对优势经济理论不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对贸易的影响。1933年,俄林提出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对此进行了有效的解释,初步建立了现代国际贸易的相对优势静态理论。1951年,里昂惕夫利用经济数据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了实验验证并最终解决了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的疑问。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现实越来越复杂,因而也出现了复杂的现代经济理论,如20世纪60年代佛农的产品周期理论;1933年由琼·罗宾逊和爱德华·张伯伦同时提出的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理论;最早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20世纪20年代由弗兰克·格雷汉姆以及其后的一些经济学家研究完善的外部经济理论;有关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以及近期考虑现实经济生活的一些主要因素及其变化的动态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