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全面认识差距 全力缩小差距
在线阅读 收藏

我有幸多次参加首钢“三创”会,每次都会有新的感受,这次也不例外。

记得前几次“三创”会也请过兄弟企业和有关单位介绍经验,譬如北汽福田、新疆特变、潍坊市委宣传部等,尽管这些企业都不是钢铁业的,但是对于开阔视野、启发思路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次请来介绍经验的2家企业却都是钢铁行业的,一家是民营企业唐山国丰,一家是新建的股份制企业首秦龙汇。而且,经验交流的第一个专题就是“开拓视野,对比找差”。我觉得这种安排,反映了首钢领导的一种心境,一种胸怀,一种决心,就是首钢不能满足现状,要选好标杆,努力超越;要自加压力,不断超越。

首钢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行业内外获得很多好评。我自己也写过一些短文,介绍在接触首钢过程中得到的启发和感悟。但是应该看到,这些赞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首钢自我对比的基础上。过去首钢以长材为主,现在短期内能在板材生产上取得大的进步,确实令人鼓舞。不过,我们同时要看到,当前首钢还面临更大的挑战,更严峻的考验。这就是“一业四地”(曹妃甸、迁钢、首秦、顺义)的主体装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什么时候能拿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实现世界一流的效益?在国内众多先进企业中,首钢还能不能进入“为首”的地位,在行业中位居前列?

我看第一专题安排的3个发言,反映了首钢领导面对新挑战的态度和决心。由于时间关系,我主要点评技术研究院的发言。

第一,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必须以开放的心态,找准自己在世界坐标系中的位置。首钢正是这样做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起门来称老大,不是无知,就是自欺欺人。黎明部长过去批评宝钢在国内争第一,是没出息。因此,首钢在迁钢、顺义冷轧投产初期,就同蒂森克虏伯开展战略合作,前后三次去蒂森学习,认真找差距。技术研究院的发言,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确实是一项明智之举。因为认识差距,就是前进的动力。

第二,怎样看待差距?形成差距确有客观原因,但缩短以至消灭差距,必须依靠主观努力。首钢过去以长材为主,现在已经转入以高端扁平材为主的新格局。这好像一个小学生,一下子进入大学殿堂;而人家则是大学毕业多年,学有所成,是资深人士了。对比之下,存在差距是必然的。但我们所处的是市场经济环境,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也不问你出身,不问你资历,不问你年龄,不问你成长的周边环境。市场尊崇的是实力,是产品,是价格,是服务。你要生存,就要超越。而且,首钢主体装备绝不亚于国外一流企业,具备了这样的实力。况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缩短赶超先进的时间。迁钢管线钢的快速提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三,既要看到指标上的差距,更要从一些硬指标差距的背后,看到我们在软实力上的差距。技术研究院的发言,分析了“十大差距”,不仅讲了品种质量、工艺技术装备、信息化等方面的差距,而且还分析了用户服务、科学管理、人才培养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差距,这就很好。但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还要注意观念上的差距,这很可能是上述一些差距的深层次原因。譬如重主轻辅,这种观念比较根深蒂固。我们的主体设备和世界先进国家基本相当,但辅助设备差距就比较大,还有辅料,从标准到实物质量,差距也比较明显。人家的辅助设备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而且“武装到牙齿”。为什么人家要在这些方面花大力气?可以说,现在装备上的竞争,产品质量上的竞争,很大程度就是体现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辅助设施和辅助原料上。我们呢,过去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的环境,产量是压倒一切的,因此特别重视规模,一讲发展,就要把规模搞上去,有钱先上主体设备,把“克郎猪”骨架搭起来,慢慢再来喂肥。实际上是牺牲了品种、质量,结果产量上去,效益上不去,市场形势一变化就适应不了。在原料上也是这样,铁矿石主要讲品位,30多年前我第一次到日本考察,人家就强调有害成分;至于其他辅料,在坚持“抓主要矛盾”的思想指导下,更摆不到重要位置。再往大里说,现在我国钢铁产能已经超过6.6亿吨,但一些地方和企业还在规模上打主意,有的以淘汰落后为名,行规模扩张之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十几年了,为什么落实起来这样难,关键是发展观念没有转变。因此,在对比找差时,一定要重视观念上的差距。

此外,还有重产轻销、重我轻客等观念。李本海同志的发言中,提到蒂森的用户技术研究,首钢目前还基本没有。1980年我去美钢联学习考察,看到他们建立汽车技术研究所,专门研究产品如何更好地为汽车制造厂服务。当然,现在国内在这些方面已有很大改进,但相对来说,差距还不小。还有,设备有效性与作业率的差别,成材率与工序废钢的差别,这不仅是名称不同,也反映两种文化、观念的差异。对基础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不同的观念。

而这些差距,最终体现在效益上。最近李世俊同志在《冶金管理》第5期上发表一篇长文,其中也谈到蒂森克虏伯的情况,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蒂森克虏伯集团1997年完成合并时,粗钢产量1740万吨,世界排名是第4位;到2004年,产量1760万吨,世界排名第10位;2007年产量1720万吨,世界排名第14位。但他们并没有感到落后了,退步了,因为他们的销售收入从2004年的373.03亿欧元增加到2007年的517.23亿欧元;净利润从2004财年的9.64亿欧元增到2007财年的21.9亿欧元,增长了127%。

当然,蒂森克虏伯集团效益增长的原因,不全是由于钢铁生产,但是,确实同钢铁生产密不可分,是他们以钢铁产品为核心,发展为多元化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的结果。

在钢铁板块,他们从注重企业规模转变为注重提升企业价值。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和提高增值服务能力,是靠技术领先取得的。这就必须创新。

他们把技术能力视为最重要的竞争力要素。在研发投入上,2007年,蒂森在德国本土的钢铁研究人员有380人,R&D投资为5亿欧元,平均每吨钢的R&D投资为10欧元。

这些情况,算是对本海同志发言的一个补充。

最后说一点意见。怎样来缩短差距?这就要继续把首钢这些年来一直高举的“三创”旗帜,进一步落到实处,进一步发扬光大。朱总上午的主题报告,讲得非常好;同时还要把对比找差制度化、规范化,计财部的发言提供了一些好经验。汽运公司的发言使我们看到,体制的改变如何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看到他们服务观念的提升(放心、称心、动心)、基础工作的扎实,使企业发展登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重视。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