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为企业创造价值 为人生增添光彩
在线阅读 收藏

我今年39岁,到首钢工作16年来,在各级领导、各级组织的关怀和帮助下,经过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我从机械加工行业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车工高级技师。2005年以来,连续4年被评为首钢劳动模范和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7年参加北京市职工数控技能大赛获得车工组第一名,2008年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9年被评为全国钢铁行业劳动模范。

1989年,我毕业于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技工学校,1990年3月开始在苇河林业局做了三年小学教师。1993年3月,我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抱着一定要学好技术,练就一身“绝活儿”的决心,从东北来到首钢矿山,在矿业机械厂当了一名车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第一次走进机加工厂房,望着那一排排飞速旋转的车床,一种驾驭它的愿望从心底油然而生。然而,机加工人员不但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看图、计算、测量,样样需要较高的水平,这一切都需要我从头学起。

为了尽快掌握车工技术,我一边向师傅学,一边向书本学。我自学了《机械基础》、《车床电器设备》、《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金属切削加工手册》等技术书籍和培训教材,不懂的地方就向师傅和技术人员请教,学习中有好的体会和想法,我就赶快记下来。工作中,我坚持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带着问题去学,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渐渐地我掌握了车床的基本性能,进而精通了C630、1.25米立车、1.6米立车等车床的操作。2001年获得了矿业公司车工技术比赛“技术能手”称号,2003年参加全国车工技术比赛北京赛区选拔赛获得第五名。

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琢磨,特别是碰到新技术、新设备,学习的劲头更足,不抠懂了不罢休。因为我知道,咱工人要改变出大力、流大汗的艰苦工作状态,要生产出好产品,就得成为先进设备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习掌握驾驭先进设备的本领。2001年,我们厂购进两台数控车床。听说数控车床能自动加工,又好又快,我心里直犯痒痒,总想走近它、了解它。那段时间,我的心一直被那两台带有“神秘”色彩的数控车床牵动着。这个“新玩意儿”到底新在哪里呢?与普通的车床相比有什么优点?这些好奇和疑问一直在我内心挥之不去。

没过多久,厂家的技术人员来安装调试车床了,这真是天赐良机。于是,我和工友商量调了班次,每天改上夜班,白天就凑到技术人员身边,看他们调试安装设备,给他们递工具、打下手,抓空儿问这问那。开始他们以为我是分厂派来打下手的辅助人员,后来知道我照常上夜班,白天跟着学数控,非常感慨,本来他们只管安装调试设备,不教技术,但破例向我传授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知识。记得有个技术人员跟我说:“就告诉你一遍,你要是记不住我可不管了啊!”我也不懂得什么,就死命睁大眼睛地看着、盯着每个键。都是英文也不认识,我就死命记他按键的顺序。

回忆起当初的情形,至今我都难以忘怀。那十几天的时间,我都跟着魔似的,抓紧分分秒秒学习,终于使我对数控车床有了初步了解。设备调试完以后,厂家技术员撤了,我也没了老师,而随设备带来的说明书,我十有八九看不懂。但学习数控车床的强烈愿望,使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数控技术学到手。

数控车床除了有普通车床机械加工的性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信息控制机床,按给定的运动轨迹自动加工工件,它是高速、高效、高精密的机械加工设备,一机多能,一机多用,操作十分复杂。数控车床虽然与普通车床外形相似,但它采用的是数字化控制系统,要求岗位人员既是操作者,又是程序员,不仅要具有普通车工的工艺学知识,熟悉加工零件的工艺要求,更要学好代数、几何、电工、计算机编程等相关知识。对于我这样一个只有中技文化的人来说,学好数控车床,难度的确很大。当时,厂里也没有专学数控的技术人员,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想掌握数控知识,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发奋学习。手头没有资料,我就从生活费中挤出钱来购买书籍。有机会去北京,就到西单的图书大厦去买,平时就通过手中订阅的《机械工人》杂志上的广告去买。我先后学习了《数控加工工艺》、英文版《发那克系统使用说明书》、《数控车床》、《数控工艺培训教程》等数控的知识。由于文化底子薄,书上弄不明白的地方实在太多,有时一边凭词典看英文说明书,一边凭着示图和例子去摸索,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一直学习到后半夜两三点钟。

数控技术入门太难了,我渴望能有机会,当面向精通数控车床的老师请教。我参加车工技师资格培训时,要求每个学员交一篇论文。别人的论文选题是普通车床,可我想,自己对普通车床比较熟悉了,最想提高的是数控车床应用技术,如果提交的是数控车床的论文,学校就得请一个懂数控的老师来主持答辩,那样自己又多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于是,我选择的题目是《数控车床的对刀和坐标系确定》。果然,答辩的时候,学校请来了首钢工学院的数控技术行家刘淑文老师,答辩后,我抓住机会向刘老师请教了不少问题。

有人说,学习不能怕吃苦,但是我觉得,只要把学习看成乐趣,看成需要,并且学以致用,就不会觉得苦了。我从东北调到矿业后,一直住大采铁道边上的简易棚,一住就是8年。屋里冬天冷得能结冰,水桶里的水舀子常被冻住;夏天潮得地面能出水,穿着拖鞋走在上面,都能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有一次夜里,赶上雨天大风,我家房盖上的油毡被大风刮跑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雨水接了一盆又一盆。当时,家中只有一张写字桌,儿子学习时,我就趴在炕上学习,只要儿子一写完作业,我就马上把点子据为己有。看着我常常一学就是十一二点,爱人经常劝我差不多就行了。可谁让咱底子薄呢?对数控这门新课程,不这样学怎么能会呢?爱人看劝也劝不住,孩子和家务她就一个人包了,家里的事不让我分心。就这样,在这个简易棚里,我逐渐掌握了数控车床的基本理论和操作知识,也是在这个简易棚里,我写出了《G90或G94的另外用途》论文,刊登在《机械工人》杂志上。

2005年,组织上选派我参加北京市第一届数控大赛。在准备决赛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一时解决不了,厂工会通过总公司工会,帮我联系到首钢技校的王军、首钢机械厂的卫建平老师,我喜出望外,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及书中看不懂的难题全带上,踏上了进京的学习之旅。在首钢技校总共不到两天的时间里,抓紧一切时间向老师学习、请教。在熟悉车床时,我发现他们车床控制系统的形状补偿与磨耗补偿与自己用的车床不同。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弄明白这个问题,中午饭我也没去吃。在寂静的厂房里,我与车床为伴,细心观察、琢磨车床的控制系统。就这样,我独自在那里思考和摸索着。下午,老师们走进厂房,得知我午饭还没吃,他们都很惊讶!现在想起这件事,我还清楚地记得,是那位叫王妍的老师给我买来几个包子,饥肠辘辘的我心里热乎乎的。

这次北京之行,让我对数控宏程序有了初步的了解,王军是我宏程序的启蒙老师,卫建平老师教会了我盲头螺纹的加工方法,解决了加工螺纹乱扣的难题。这次在北京市的比赛,虽然只获得了第十五名,但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解开了很多日常工作中的难题,也增强了驾驭数控车床的信心。我想,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参加完比赛回到厂里,正好赶上厂里轧球机轧辊频繁出问题,急需一对轧辊。厂里的技术员拿着图纸找到我,尽管我也没有多大把握,但还是把这项任务接了下来。这个轧辊的外圆表面是7个变螺距的球型螺纹,面对这个连专业技术人员都感到棘手的难题,我对照图纸参数,运用刚学到的数控宏程序编制方法,利用废旧件加工试验。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加工出的球型腔的螺纹始终达不到图纸设计要求。我意识到,这一次算是遇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连续几天,我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查阅资料,反复计算,修改程序。

我一个数据一个数据推演,一步一步琢磨,每天撂下碗筷,就是编写程序。我认为编的程序可以了,第二天就到班上加工试验。经过五六天的努力,完成了第一阶段球型腔外圆的加工任务。要想加工好轧辊,还得完成球型腔螺纹顶宽的加工任务。根据图纸给定的变螺距参数,编写完成加工程序,操作时,刀具怎么也走不到正确的位置,检查程序也没有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可难住了我。根据刀具走的位置,我改了几个变螺距的参数,还是不行。回家后,反复琢磨,一晚上也没弄出个结果来。直到第二天早起,突发灵感,终于想出了用螺旋升角和变螺距求顶宽的方法,根据图纸的变螺距参数,演算出另外一套变螺距,最终成功地加工出了合格的轧辊。这时,我惊奇地发现,这个轧辊真的是很有奥妙。当时那种喜悦之情,现在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通过这件事,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有用的技能,必须在干中学,学中干,不停地把新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迁钢2160轧机轧辊端头是从德国进口的,安装时却装不上,外国专家坚持说自己的备件没问题,迁钢设备处请求我们厂给予技术支持。厂里根据备件几何精度高的特点,决定由我在数控立车上检测和修复。我心想:不能耽误轧机安装,更不能给中国人丢脸,洋设备并不可怕,因为中外设备的原理是相通的。起初,外国专家有点儿不相信我们的检测能力,始终在现场观察检测过程。等我检测完,确认端头的两块立板,对称度和两孔的同轴度均超差,超出技术要求0.06毫米,两处内孔的尺寸也小,这些质量问题是导致现场安装不上的主要原因。德国专家被我们严细的工作精神所折服,最终承认此备件是有问题,还通过翻译告诉我,使用陶瓷刀加工修复备件。经过充分准备,我按照德国专家的指点,用陶瓷刀加工,修复好了这个备件。可以说,能为2160轧机安装顺利进行尽点儿力,心里既欣慰又自豪。

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做一名知识型员工,是时代的要求。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可以没有高等学府的学习经历,但不能没有知识,对于我们技术工人来讲,更不能没有技能。本领都是从生产实践中练就的,我干了16年车工,感到仍有很多弄不太清楚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停地琢磨,不停地学习。

中心油孔的轴类零件,属于中等深度的孔,一般都是在镗床上加工,既费时又费力,有时还容易发生尺寸过深,造成钻头折断的现象,拿不出来折断的钻头,工件就会报废。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如果改成用数控车床加工,既省时省力,又不会造成钻头折断,每次规定它钻多少,都可以由程序控制。可是,如何编写程序呢?在镗床上加工中心油孔,是先钻进规定深度,退出排屑,然后回到原位,如此循环,一直达到要求深度为止。但在我用的数控车床中,没有这样的指令,我查遍了各类书籍,没有介绍这种编程的方法。经过反反复复琢磨,一天我突然想到,用G90!G90是外圆和里孔的粗车循环,是一个快速—进给—进给—快速的过程,如果使用这一指令,把进给的速度放大,不是解决了大进给退出、快速返回进行下一次钻孔吗?随即,我采用了G90指令,编写出了深孔加工程序。

在机加工生产中,经常遇到复杂的和意想不到的难题。面对难题,分厂的领导和技术人员,总是愿意和我一起研究,共同提出解决办法。我厂6.3米立车也是数控车床,在加工大型卷扬时“卡壳”了。这个外径为1987毫米,长度为2200毫米,材质为铸铁的大型卷扬,要求在外圆上加工出导程为96毫米,具有完整21圈的半圆形双线螺旋槽。由于6.3米立车滑枕行程不足2米,不能满足21圈完整螺旋槽的加工要求,只能采取倒面接刀的加工方法。但是,盲头螺纹不允许出现退刀槽,所以不能像普通车床那样从外向里扎着挑扣,这在编制数控程序中是个难点。我与车床操作者和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最后采用倒面接刀法,选用圆弧刀,用包络法,顺利完成了卷扬加工任务,创效益6万元。

通过在工作中学习实践,我的工作效率、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2006年至2008年,我的完成工时月均600~700小时,是额定工时的3~4倍,相当于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四年的工作量。当有人问我:“你哪来那么大的劲头?”我都一笑了之。其实,一个真正过得硬的人都得多付出,一个真正过得硬的数控工人,就得不断超越自我才行!我的生活信念就是:活就不白活一回,要做最好的自己才有滋味!

2007年10月份,组织上推荐我参加北京市第二届数控技能大赛。这是一场高手对决,代表了北京市数控车床操作的顶级水平,所加工的部件,外形奇特,几何要素复杂,材质刚性程度不一,加工难度很大。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数控比赛,从报名那天开始,我就抱着抓住这次机会,多学点数控知识的想法,没有过多地想要拿什么名次回来。当然,得到名次更好;如果拿不到名次,最起码借此机会,我还能学到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六七个小时的紧张角逐,我获得本届大赛的第一名。本届大赛,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名次,更重要的是我又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

回想这次大赛,我虽然获得第一名,但是感到遗憾的是:有一段抛物线没有做出来。尽管第二天晚上就要坐火车回厂,可我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比赛场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想在车床上重新操作,找到出错的原因。按照规定,比赛结束了,没有理由再使用车床。但意外的是,负责的老师听完我的来意后,竟欣然同意了,并派来一名学生陪同我,允许我使用他们的车床试验,经过大半天的摸索,我弄清楚了那台车床的刀具补偿的问题,也弄懂了抛物线的程序错误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通过那名学生,学会了那台车床的背景编程。背景编程是在加工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另外一个程序的编辑。回到班后,我发现我的那台车床也有背景编程的功能。我很感叹,我用了将近4年的车床也有背景编程功能,我居然不知。

几年来的学习积累,使我掌握了数控车床的技术,在厂子里也小有名气。对此,自己也曾有了些满足。可是发生的一件事却给了我很大触动。有一次,矿业公司电视台到我们分厂拍摄一组数控机床加工的镜头,需要将立车的卡盘转动起来。当时正赶上我在北京出差,在场的青工只会用点动转车,将卡盘的主轴连续转动起来都不会,结果镜头也没拍成。我听说后,心里挺不是滋味,自言自语地说,幸亏只是拍镜头,如果是生产急需件的加工,那影响可就大了。俗话说: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一个人作用再大也是有限的。

2007年下半年,在首钢创建学习型企业,大学习、大“提素”的热潮中,矿业公司和我们厂推进学习创新团队的建设,组织我们参观了水厂铁矿“赵新民团队学习室”。随后,在有关部门和分厂领导指导和支持下,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用我的名字命名的“秦涛学习团队”,分厂提供了专用的活动室,添置了20多种学习资料,制定学习创新方案,开展团队学习创新活动。用我的名字命名学习室,是对我的工作的肯定和鞭策,我感到压力很大。我想,我要肩负起这个沉甸甸的责任,更努力的工作,争取与学习室成员一起,为机械厂的发展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我先从那个不会转动卡盘的青工教起。他是个好学上进的人,特别愿意学。于是,我借给他数控立车操作说明书,与他相互交流操作方法。他很快就掌握了数控立车的基本操作要领,不但能独立操作6.3米数控立车,而且还带会了与他倒班的另一个青工。我们分厂有个叫师家会的老师傅,已经50多岁了,开普通车床技术水平高,工作热情也高,是分厂的绝对骨干,多次被评为两级公司先进职工。但是他不会开数控车床,每次从我车床边上过,他都说上几句有关数控的话题。我看得出来,他也想学数控车床,只是担心自己年龄大,怕学不会,不好意思说。我主动跟他讲,您的技术功底和您的学习态度,肯定能行。从那往后,我一有空就帮他学,在班上工作忙,就下了班一块学。经常一边收拾床子,一边交流。师家会师傅学得非常快,很快他就熟练地操作数控车床了,并且达到技师的水平。

在我们几个人带动下,分厂的其他工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都争先恐后地学习试验,根据加工的工件自制刀具,设计工装,提质提效,大家都比着学、比着干。这种风气,也感染带动了其他分厂。皮带机分厂的青工张宇峰愿意学习数控,我就把几年来操作数控车床的要领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

我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整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以前自己爱琢磨,那是个人的兴趣和追求。现在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一个团队,是个由众多优秀的设计制作好手组成的集体。学习室的成员,每个人都有很多闪光点,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解题、攻关。矿业公司建设学习创新团队,实施“百队千员”工程,为我们团队成员施展才华提供了大舞台。

几年来,学习创新团队积极开展工作,从开发市场到改进工艺,设计专用的工装,成员之间紧密协作,充分发挥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了球磨机筒体、破碎机躯体球面加工等28项难题,创效益近300万元。

几年来,组织上给了我技术能手、学习标兵、先进职工、劳动模范等荣誉,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没有矿山这片育人的沃土,没有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浓厚氛围,没有和我一起日夜拼搏的领导和工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就一事无成。我要珍惜荣誉,加倍努力,挑战自我,永不满足,不断攀登新高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为人生增添更多的光彩!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