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
在线阅读 收藏

【炼铁厂领导名录】

副厂长(主持工作):张贺顺

副厂长:贯增 刘国友 于涛

党委书记:卢正春

工会主席:卢正春

(田祥)

【概况】 首钢股份炼铁厂有一高炉、三高炉2座大型高炉,有效容积各2536立方米,一烧作业区4台烧结机台车面积各95平方米。炼铁厂下设生产计划科、技术科研科、设备科、人力资源科、厂办公室、党群办公室“四科二室”,一高炉、三高炉、一烧结三个作业区,托管新钢第一炼铁厂原料、制粉、冲渣、砌筑作业区。在册职工798人,在岗职工748人,其中有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33人;高级技师6人,技师51人,高级工254人,中级工171人。

(田祥)

【产量创新高】 2009年,炼铁厂明确“顺稳高效、喷煤降焦”的目标,克服原燃料质量下滑、设备老化等困难,以变应变,生铁产量刷新历史纪录,烧结矿产量创出了高水平。年产生铁441.95万吨,超计划5.95万吨,比上年增产75.52万吨,刷新了2006年433.7万吨历史纪录。年产烧结矿416.52万吨,超计划2.5万吨,同比增产45.6万吨。炼铁、烧结综合成本同比降低5.42亿元,增收节支取得显著效果。

(田祥)

【焦比创新低】 2009年,炼铁厂入炉焦比327.7千克/吨,同比降低14.29千克/吨,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煤比141.3千克/吨,同比提高18.6千克/吨。其中,一高炉产铁225.6万吨,同比增产0.72万吨,刷新历史纪录;焦比314.2千克/吨,同比降低11.3千克/吨,刷新历史纪录;煤比151.8千克/吨,同比提高8.6千克/吨,刷新历史纪录。

(田祥)

【高效长寿国内领先】 到2009年末,炼铁厂2座高炉的一代炉龄都超过了设计年限大约1倍。一高炉二层水温差升高,三高炉中部冷却系统有严重设计缺陷。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加强日常维护、改造冷却壁阀门、冷却壁除垢、提高冷却能力、更换部分中段水箱、冷却壁集中检测等措施,不断延长高炉使用寿命。截至2009年末,一高炉累计产铁3170.6万吨,单位有效容积产铁12502吨;三高炉累计产铁3345.5万吨,单位有效容积产铁13192吨;2座高炉的一代炉龄、单位容积产铁量分列国内同行业前两名。

(田祥)

【烧结四项纪录】 年内,一烧结作业区改进设备工艺、提高操作水平,实现“低负荷、低点火、低亚铁”三低操作,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创出历史新纪录。其中,烧结矿转鼓指数78.98%,同比提高0.48个百分点;FeO含量7.76%,同比降低0.48个百分点;燃料消耗32.25 千克/吨,同比降低9.58 千克/吨;工序能耗38.08 千克/吨,同比降低9.26千克/吨。烧结矿质量、消耗4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刷新历史纪录,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田祥)

【董贻正调研】 原冶金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首钢顾问董贻正,在“敬礼!首钢炼铁厂”的长篇调查报告中指出:这个厂遇到了三大困难。人员“一厂托五地”,近千名员工、300多名骨干到外地支援,大量顶岗员工“新人新岗位”;准备2010年底停产,稳定队伍、激励人气是个难题;受奥运环保、金融危机影响,在线生产的高炉数量一年内出现3-2-1-2-1-2的变化,两度单炉生产,长达99天,高炉频繁停开、缓开是个大忌。在这种条件下,他们用两座炉龄十四五年超期服役的老炉子,打出了好于往年的生产高水平,单炉生产休风率为零,焦比在350千克/吨以下。为什么一个近百年的老厂、两座要报废的高炉能够焕发青春?为什么业务骨干大量外送、新人顶岗的厂能够稳定生产?为什么一个存活时间屈指可数的厂,员工能有旺盛的士气,高昂的斗志?为什么世上绝无仅有的高炉四停三开,3个多月单炉生产没发生事故,稳产高产?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春节前到炼铁厂调研5天,走访厂领导、科室领导、炉长和班组长,深深感受到这个厂人心齐,人气旺,观念新,人心思上,有一个宽松舒畅、和谐快乐的工作环境,有个好班子、好班长。他们善于继承长期积淀、有深厚底蕴的光荣传统,又在新时期开拓创新,真心实意坚持以人为本,带领出一支具有高度学习力、执行力、创新力的好队伍。

(田祥)

【学习实践活动】 炼铁厂学习实践活动主题是“深入推进创新创优创业、奋力完成炼铁厂在首钢战略转型期肩负的攻坚任务”,目标是三个突破。以目标成本倒推机制为主线,月度目标成本层层分解、细化落实降耗增效措施,提高炼铁生产经营的质量。统筹兼顾,处理好保顺稳与打指标、降消耗的关系,处理好主攻目标与全方位降耗的关系,主攻喷煤降焦,从优化原料配比、减少备件消耗、节约修理费等途径全面挖潜,实现降耗增效的新突破;用科学发展理念指导制度创新,强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危险源辨识、科技创新、网格化包机制、原燃料管理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夯实炼铁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实现管理模式、方法、手段的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全员“大提素”,培养面向未来的技术业务骨干,为首钢“一业多地”发展输送各层次的人才,围绕职工分流安置的热点焦点问题,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抓苗头化解矛盾,办实事心系职工,实现人才队伍建设和队伍稳定的新突破。

(田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