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略论林则徐诗词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在线阅读 史、写景、 物等方面的诗篇。这些诗中也不乏自抒怀抱,有为而发之作。《题文信国手札后》着重歌颂文天祥“公身为国轻生死”的崇高气节,寄寓自己矢志为国的怀抱。《过紫柏山留侯庙》隐含了他在当时动荡不定的政治形势下“难进易退”,期望功成归隐的心情。《洛神》通过洛神庙萧条冷落的景象,寄寓作者对知遇难逢的感慨。写景诗方面,如游华山归途赋的七言长诗,看似都是写景,实也借景抒怀。“游人到此怪山灵,奇险逼人何太酷。谁知山更怪人顽,无端蹴踏穿其腹。兹山峭拔本天成,但以骨挺不以肉。”这几句既是写华山的奇险,又何尝不是写鸦片战争后期严酷的政治形势和屹立在外国侵略者面前的中国人民的铮铮铁骨。

应该指出,林则徐诗中也有一部分是宣扬封建礼教,表彰烈妇贞女,甚至涉及迷信的作品。即在反映爱国爱民思想感情的诗中,有时也夹杂着“君恩每饭总难忘”,“民依终荷帝心怜”一类歌颂“皇恩圣德”的句子。这是作者阶级与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但是,在他的诗词中,含有进步性民主性,贯串着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还是大量的,是占主要地位的。

林则徐诗词值得肯定的不仅仅限于思想方面,也具有某些艺术特色。以下就其要者略加论述。

表现上的含蓄委婉。林则徐在《题潘功甫舍人(曾沂)宣南诗社图卷》诗中曾说:“乃知温柔敦厚教,贵取精华弃糟粕,徒将风月姿嘲弄,或以珠玑佐酬酢,二南虽读仍面墙,古义何由式浮薄。”他把“温柔敦厚”作为取舍精华与糟粕的标准,认为写诗如果只酣恣于吟风弄月或应付世俗酬酢,便会流于浮薄,要以“温柔敦厚”的诗教作为诗风的“矜式”。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温柔敦厚”这一传统的诗歌理论,随着历史的演化,不但是具有道德内涵的诗歌伦理原则,也成为具有审美内涵的诗歌艺术原则,而两者有根本的区别。作为诗歌的艺术原则,“温柔敦厚”主要要求以含蓄蕴藉、委婉曲致的艺术形式和手法,表达深厚敦实的思想感情。所谓“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就具有这方面艺术上的含义。林则徐的好友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有两则具体评说林则徐的诗:一是评《出嘉峪关感赋》,说它“风格高壮,音调凄清,读之令人唾壶击碎;然怨而不怒,得诗人温柔敦厚之旨。”(见《诗话》卷一)一是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称它“婉而多风,怨而不怒,可称风雅。”这两则评论中说的“温柔敦厚”“怨而不怒”,显然着重指林诗的艺术风格。在《出嘉峪关感赋》四首七律中,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对西北边睡的关切,皆出之以含蓄委婉,而这种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既与“音调凄清”互相协调,又与“风格高壮”有相辅相成之妙。在赴戍伊犁登程时,诗人面对含泪送别的妻儿,回首抗英往事,瞻望远戍前程,内心既蕴涵感伤、愤慨又带有乐观、自信的复杂感情。其他如《驿马行》、《病马行》通过比兴,委曲尽情地进行讽谏;如《洛神》、《七夕次嶰解筠韵》,借洛神、织女的传说,抒发知遇难逢与举步艰难的感慨,如《哭张亨甫》、《哭故相王文恪公》表达对禁烟抗英功败垂成的愤慨与对直道难行,知己云亡的悲痛,都表现得含蓄委婉,如林昌彝所说的,“怨而不怒”,“得诗人‘温柔敦厚’之旨”。作为抒情诗特殊形式的词,更要讲究含蓄蕴藉,避免直率浅露,而这也是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著名的《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一词,写的是禁烟运动与虎门销烟的重大事件,但却无一语道破,而是通过“春雷”、“微波”等形象的描绘,深刻揭示禁烟运动的正义性,抒发销烟雪耻的自豪感情。李岳瑞《春冰室野乘》中引了林则徐《月华清·和嶰筠尚书沙角眺月韵》,《喝火令·和嶰筠》两首词,并评说他的词“风情如许,亦复何减欧范”,虽不免溢美,亦颇具见地。

善于使事与对仗。林则徐有一部分诗是用白描手法来直接写景或抒情的,但较多的是用典。他博闻强记,每有吟咏,信手拈来,很自然地就用上典。这绝非那些专在用典上做工夫,借用典来装饰门面者可比。他的不少用典,贴切自然,如七绝《洛神》中“离合,神光”、“明挡”、“翠羽”、“罗袜”等用语皆出自曹植的《洛神赋》,与结句“知少黄初作赋才”自然扣紧,用典而不着痕迹。七律《汤阻谒岳忠武词》,七绝《过紫柏山留侯庙》两首,通篇几乎皆用有关岳飞、张良的史事,但前后自然衔接,一气呵成,不啻出自其口。林则徐详悉各地山川掌故,在纪游与为人题图或诗册中每多征引,如在与姜海珊、陈赓堂、刘闻石同游华山纪游七古长诗中,华山的奇峰胜景,历历如绘,有关人物遗迹,如数家珍。读时仿佛亲历其境,又增加不少知识。在《云左山房诗钞》中,七律占比重最大。律诗重在中间两联,在林则徐的七律诗中,工整精致而又活泼自然的对偶,如“雀鼠太仓无宿饱,雁鸿中泽有新逋”,(《题陈登之别驾督运北行画卷》)“弭节总凭心似水,联樯都贫气如虹”,(《和邓嶰筠前辈虎门即事原韵》),“诸天孰使狂魔伏,历劫滋惭老衲枯,”(《和仲山司马见赠原韵》)“万里倦飞虽警露,九皋清唳早闻天”。(《嶰筠赠鹤》)“得唱刀环无别望,已成弩末况非强”(《次韵答萧谦谷太守》)等,真是层出不穷。

写景与题画诗颇具特色。《云左山房诗钞》中有不少写景与题画诗。林则徐的写景诗善于刻画景物的特点。赴滇主持乡试途中所作七古《镇远道中》、《牟珠洞》,五绝《下坡》、《辰龙冈》,七律《即目》等诗,以奇笔写奇境,深受时人好评。清人林家溱在《使滇岭草》的选批中说这些诗“奇险天开,直欲凿破混沌”,(见福建省博物馆编《林则徐资料研究》)洵非过誉。其他如七绝《晓发》、《书见》,前者写宿鹭惊飞,翠柳连天的晓堤景色,后者写狂风骤起,牛羊乱飞的沙漠风光,几笔勾勒,清新如画。林则徐的题画诗,或崛劲挺拔(如《戴醯士(照)画松绝句》),或飘逸欲仙(如《题赵述园(光祖)横琴待鹤图》),或恬淡隽永(如《题山水绝句为布子谦将军》),随所题画面的不同,表观出各异的风格。我们虽不可能看到这些画的内容,但从题画诗的意境,联系画题,不难大致想象出这些题画诗与画面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

林则徐诗词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上特色,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他的有些诗篇如《题唐子方观察(树义)梦砚扩》,《挽黎襄勤公(世序)》等,几乎成了押韵之文,缺少诗味。有些诗篇铺排堆砌过甚,加上僻词难字,餖钉满纸,尤其用典过多,造成内容隐晦费解。有些叠和诗篇,拘于险韵窄韵,不免流于纤巧。上述这些不能不说是词臣做惯试帖诗与骈俪文留下的追求形式主义的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以瑕掩瑜,低估了他的诗词在艺术上的某些特色与较高成就。

原载《理论学习月刊》1990年第6期

');" class="a2">收藏

林则徐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又是一位“余事为诗”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不少诗词。本文拟就思想性与艺术性两方面谈谈对他的诗词的一些看法。

林则徐的诗词不少是反映作者对现实的思索和理解,凝聚着炽烈的爱国感情,从不同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

林则徐诗词的进步思想内容之一,是揭露当时清朝统治某些黑暗腐败的现象。林则徐对于当时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现实,有较清醒的了解,对守旧派的因循敷衍,文恬武嬉,极为不满。这在他的诗篇中常有反映。在《答陈恭甫前辈寿祺》(见《云左山房诗钞》旧刻本,下文所引林的作品,同)长诗中,他对官僚阶层中那些对上攀缘,对民残酷少恩,只知贪图温饱富贵的“利禄徒”,作了十分形象化的刻画,并予以强烈的谴责,是反映林则徐早期政治思想与政治抱负的重要篇章。他早年写的《驿马行》、《病马行》两诗,通过被驱使、折磨得“骨立皮干”,颠连而死的骏马的控诉,揭露统治集团摧残人才的恶劣行径。《驿马行》最后两句“君不见太行神骥盐车驱,立仗无声三品刍!”形象地说明真正的人才受压抑,遭摧残,而那些怯懦无能、曲意迎合之徒却能保禄位,固恩宠,真是不平则鸣,言有余慨!当时,由于政治腐败,水利失修,经常河决为患。在一次开封城决口的严重时刻,当时负有守城救灾之责的官僚们却议论纷纷,要放弃开封,另建新城。林则徐在《题邹仲泉观察开封守城记略后》诗中,对这种“有乖舆评”的可耻表现,进行了揭露和指责。当时,鸦片大量输入,白银源源外流,清政府财政更加困难,而那些官僚只管“竞逐纷华”,粉饰升平,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林则徐在《石梧移抚吴中、七叠前韵奉寄》、《壶舟以前放言诗寄示,奉次二首》等诗中,尖锐地指出“卮漏竟无终日计”,“海外飞蚨长不返,问谁夜气识金银”这一严重的现实问题,并在“鸿集未闻安草泽,鹃声疑复到天津”的诗句中预示了阶级矛盾更加激化的客观趋势。这类诗篇,都触及当时社会的主要弊端及其症结,表现了他对现实的理解和一定的远见卓识。

林则徐诗词的进步思想内容的又一方面,是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境况,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疾”的思想感情。林则徐是个“但当保涓洁,不逐时控奔”“勉苏痼”的政治家,也可以说是“穷年忧元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句)的诗人。从他不少诗中,可以看到人民的辛酸血泪,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赤热心肠。《在裕州水发,村民舁舆以济,感而作歌》一诗在描写洪水暴发,篮舆无法度过,依赖村民“擎成堵墙”才能夺险渡河的情景之后,写道“噫嗔斯民真天良”,“为语司牧慎勿忘,孜孜与民敷肺肠”,凝聚着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真切的感情。林则徐曾“三仕江东”,为那里的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但在十年后犹念念不忘那里嗷嗷待哺的哀鸿,在和寄“复抚吴中”的老友李石梧诗中写道:“未与嗷鸿回菜色,难除害马愧蒲鞭。……最是禾棉将熟候,别风淮雨听凄然。”即在题图、赠行的应酬诗作中,他也常常以“爱民恤民”与友人互相期勉,如“古人陈力重所守,清涟励志歌悬,讵学弄潮恣儿戏,要以监水觇治源”(《题祝誉廷司马庆普广陵观潮图》),“平生康济心,每叹吏风薄,及令身自为,诚求切民瘼……愿闻循吏绩,差挽末流虐”(《送傅雪樵士珍宰武城》);疮痍未全复,拊循更宜豫(《题梁芷林方伯目送归鸿图》)等等。这类诗真实反映了人民痛苦境遇,体现了作者关心民困,为民兴利除弊的民本思想。

反映禁烟抗英的伟大斗争和遭到贬谪后诗人仍不忘“志在安危岂爱身”的高尚爱国情操,是林则徐诗词进步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直接反映禁烟抗英斗争的《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一词,形象地描述鸦片输入的毒害,气势磅礴地歌颂虎门销烟的壮举,抒发了坚信禁烟必将取得胜利的豪情。七言长诗《中秋蝶筠尚书招余及关滋圃军门天培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记叙中秋这天虎门水师备战的紧张气氛和壮盛军威,唱出了“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的豪迈誓言。《次韵和嶰筠前辈廷桢虎门即事原韵》,《次韵和嶰筠前辈》两诗,也反映了虎门备战的壮观与豪情。这方面诗词虽然为数不多,但都是气壮山河,使中华民族为之扬眉吐气的不朽之作。

在赴戍伊犁途中与在伊犁时期,作者“诗情老来转猖狂”,给我们留下十分丰富的篇章。其中不少跟鸦片战争后时局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表明诗人虽身遭坎坷,仍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无时不以却敌御侮为念。“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次韵答陈子茂德培》)“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除夕书怀》)“目断天南新露布,心悲岭表归云轺”,(《相王仲山司马见赠原韵》)“麻姑若道东溟事,莫使重扬海上尘”,(《又和嶰翁中秋感怀原韵》)此类感情深沉,动人肺腑的诗句,在他这一时期的著作中,比比皆是,触目生辉。林则徐从伊犁放回后,在云贵就任,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文翰率兵船欲进入广州城,广州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入城斗争。林当时因病已在奏请辞职,但在病榻上仍忧虑着广东的局势。他在《袁午桥礼部甲三闻余乞疾寄赠,依韵和之》诗中写道:“谬向蛮方开节镇,犹闻洋舶逞天骄……病榻呻吟犹未了,残灯孤枕警中宵”,对鸦片战争后东南局势与海南风云的关注,简直是达到了“死而后已”的程度。其他如《哭张亨甫》,《哭故相王文恪公》等悼诗中写的“修文定写平生志,犹诉苍苍塞漏卮”,“卫史遗言成永诀,晋卿祈死岂初心”等诗句,诗人所抒发的沉痛的哀悼之情,也是跟禁烟抗英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杨国桢同志在《林则徐诗词浅谈》(见《福建论坛》1982年第一期)一文中说,“这类诗作,我们也不妨作为鸦片战争史的一个侧面去读它。单凭这一点,鸦片战争文学史就不能不有林则徐的地位了。”的确如此,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时期及其后一个时期的诗篇,随着他对现实认识的更加深化与爱国思想的不断升华,所包含的进步内容也更加丰富,成为他诗词中最足珍贵的部分。

林则徐诗词的进步思想还有一个值得肯定的方面,即关心祖国边防与边疆建设,重视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林则徐到了新疆,一面不忘怀东南战局,一面仍力图在这荒凉的边陲地区,做一番对国家民族有利的事业。祖国大西北河山的雄伟景象,激发了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新疆民生凋敝、生产落后的情况增进了他要为建设新疆作出努力的愿望。在《出嘉峪关感赋》四首诗中,他着意描绘和热情赞美大西北山河的壮丽,歌颂了前人打开西域通道与统一西域的伟大功绩,并寄寓对当时时局的感慨。他在伊犁参加一次苏东坡生日聚会,写了一首长诗。诗中写道:“皇舆西控二万里,乌孙突厥悉隶吾藩篱。”这些气势豪雄的诗句,今天读它,仍使我们为祖国拥有如此广袤的领土和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国家统一局面感到自豪。在赴戍登程时,林则徐在给他送别的儿子的诗中写道:“天其重要荒,吾岂惮行旅”。在上述东坡生日聚会诗中,他又写下了“要荒天遣作箕子,此语足壮羁臣羁”的诗句来勉励自己。这些都突出地反映了他重视祖国边陲,关心边疆建设的思想。为了开发建设新疆,他年逾花甲,带着孱弱的病躯,在南疆各处勘垦土地68万余亩。“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柬全小汀全庆》)“迢迢一片龙沙路,待听扶犁叱犊声”。(《寄酬梅生见赠五叠前韵》)这类诗句,就是上述心情的生动写照。林则徐在戍所作的《送伊犁领军开子捷(明阿)》诗中即指出,辽阔的西陲,虽然,“三载无边烽,华夷悉安堵”,但不能忘记“厝薪火难测,亡羊牢必补”,勉励开明阿要担负起捍卫边陲的职责,做到“将士坚一心”,“动以御外侮”。由此联系到他后来提出的“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这一卓越的预见,可以表明他在伊犁时,就已基本上形成了防海防边并重的反侵略思想,并在他这一时期的诗作中就已有所反映了。总之,林则徐在新疆三年中,留下了不少灿烂的诗篇,对今天加强边疆建设,巩固国防,发展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仍起着鼓舞作用。

林则徐除政治抒情诗外,还留下 史、写景、 物等方面的诗篇。这些诗中也不乏自抒怀抱,有为而发之作。《题文信国手札后》着重歌颂文天祥“公身为国轻生死”的崇高气节,寄寓自己矢志为国的怀抱。《过紫柏山留侯庙》隐含了他在当时动荡不定的政治形势下“难进易退”,期望功成归隐的心情。《洛神》通过洛神庙萧条冷落的景象,寄寓作者对知遇难逢的感慨。写景诗方面,如游华山归途赋的七言长诗,看似都是写景,实也借景抒怀。“游人到此怪山灵,奇险逼人何太酷。谁知山更怪人顽,无端蹴踏穿其腹。兹山峭拔本天成,但以骨挺不以肉。”这几句既是写华山的奇险,又何尝不是写鸦片战争后期严酷的政治形势和屹立在外国侵略者面前的中国人民的铮铮铁骨。

应该指出,林则徐诗中也有一部分是宣扬封建礼教,表彰烈妇贞女,甚至涉及迷信的作品。即在反映爱国爱民思想感情的诗中,有时也夹杂着“君恩每饭总难忘”,“民依终荷帝心怜”一类歌颂“皇恩圣德”的句子。这是作者阶级与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但是,在他的诗词中,含有进步性民主性,贯串着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还是大量的,是占主要地位的。

林则徐诗词值得肯定的不仅仅限于思想方面,也具有某些艺术特色。以下就其要者略加论述。

表现上的含蓄委婉。林则徐在《题潘功甫舍人(曾沂)宣南诗社图卷》诗中曾说:“乃知温柔敦厚教,贵取精华弃糟粕,徒将风月姿嘲弄,或以珠玑佐酬酢,二南虽读仍面墙,古义何由式浮薄。”他把“温柔敦厚”作为取舍精华与糟粕的标准,认为写诗如果只酣恣于吟风弄月或应付世俗酬酢,便会流于浮薄,要以“温柔敦厚”的诗教作为诗风的“矜式”。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温柔敦厚”这一传统的诗歌理论,随着历史的演化,不但是具有道德内涵的诗歌伦理原则,也成为具有审美内涵的诗歌艺术原则,而两者有根本的区别。作为诗歌的艺术原则,“温柔敦厚”主要要求以含蓄蕴藉、委婉曲致的艺术形式和手法,表达深厚敦实的思想感情。所谓“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就具有这方面艺术上的含义。林则徐的好友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有两则具体评说林则徐的诗:一是评《出嘉峪关感赋》,说它“风格高壮,音调凄清,读之令人唾壶击碎;然怨而不怒,得诗人温柔敦厚之旨。”(见《诗话》卷一)一是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称它“婉而多风,怨而不怒,可称风雅。”这两则评论中说的“温柔敦厚”“怨而不怒”,显然着重指林诗的艺术风格。在《出嘉峪关感赋》四首七律中,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对西北边睡的关切,皆出之以含蓄委婉,而这种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既与“音调凄清”互相协调,又与“风格高壮”有相辅相成之妙。在赴戍伊犁登程时,诗人面对含泪送别的妻儿,回首抗英往事,瞻望远戍前程,内心既蕴涵感伤、愤慨又带有乐观、自信的复杂感情。其他如《驿马行》、《病马行》通过比兴,委曲尽情地进行讽谏;如《洛神》、《七夕次嶰解筠韵》,借洛神、织女的传说,抒发知遇难逢与举步艰难的感慨,如《哭张亨甫》、《哭故相王文恪公》表达对禁烟抗英功败垂成的愤慨与对直道难行,知己云亡的悲痛,都表现得含蓄委婉,如林昌彝所说的,“怨而不怒”,“得诗人‘温柔敦厚’之旨”。作为抒情诗特殊形式的词,更要讲究含蓄蕴藉,避免直率浅露,而这也是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著名的《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一词,写的是禁烟运动与虎门销烟的重大事件,但却无一语道破,而是通过“春雷”、“微波”等形象的描绘,深刻揭示禁烟运动的正义性,抒发销烟雪耻的自豪感情。李岳瑞《春冰室野乘》中引了林则徐《月华清·和嶰筠尚书沙角眺月韵》,《喝火令·和嶰筠》两首词,并评说他的词“风情如许,亦复何减欧范”,虽不免溢美,亦颇具见地。

善于使事与对仗。林则徐有一部分诗是用白描手法来直接写景或抒情的,但较多的是用典。他博闻强记,每有吟咏,信手拈来,很自然地就用上典。这绝非那些专在用典上做工夫,借用典来装饰门面者可比。他的不少用典,贴切自然,如七绝《洛神》中“离合,神光”、“明挡”、“翠羽”、“罗袜”等用语皆出自曹植的《洛神赋》,与结句“知少黄初作赋才”自然扣紧,用典而不着痕迹。七律《汤阻谒岳忠武词》,七绝《过紫柏山留侯庙》两首,通篇几乎皆用有关岳飞、张良的史事,但前后自然衔接,一气呵成,不啻出自其口。林则徐详悉各地山川掌故,在纪游与为人题图或诗册中每多征引,如在与姜海珊、陈赓堂、刘闻石同游华山纪游七古长诗中,华山的奇峰胜景,历历如绘,有关人物遗迹,如数家珍。读时仿佛亲历其境,又增加不少知识。在《云左山房诗钞》中,七律占比重最大。律诗重在中间两联,在林则徐的七律诗中,工整精致而又活泼自然的对偶,如“雀鼠太仓无宿饱,雁鸿中泽有新逋”,(《题陈登之别驾督运北行画卷》)“弭节总凭心似水,联樯都贫气如虹”,(《和邓嶰筠前辈虎门即事原韵》),“诸天孰使狂魔伏,历劫滋惭老衲枯,”(《和仲山司马见赠原韵》)“万里倦飞虽警露,九皋清唳早闻天”。(《嶰筠赠鹤》)“得唱刀环无别望,已成弩末况非强”(《次韵答萧谦谷太守》)等,真是层出不穷。

写景与题画诗颇具特色。《云左山房诗钞》中有不少写景与题画诗。林则徐的写景诗善于刻画景物的特点。赴滇主持乡试途中所作七古《镇远道中》、《牟珠洞》,五绝《下坡》、《辰龙冈》,七律《即目》等诗,以奇笔写奇境,深受时人好评。清人林家溱在《使滇岭草》的选批中说这些诗“奇险天开,直欲凿破混沌”,(见福建省博物馆编《林则徐资料研究》)洵非过誉。其他如七绝《晓发》、《书见》,前者写宿鹭惊飞,翠柳连天的晓堤景色,后者写狂风骤起,牛羊乱飞的沙漠风光,几笔勾勒,清新如画。林则徐的题画诗,或崛劲挺拔(如《戴醯士(照)画松绝句》),或飘逸欲仙(如《题赵述园(光祖)横琴待鹤图》),或恬淡隽永(如《题山水绝句为布子谦将军》),随所题画面的不同,表观出各异的风格。我们虽不可能看到这些画的内容,但从题画诗的意境,联系画题,不难大致想象出这些题画诗与画面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

林则徐诗词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上特色,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他的有些诗篇如《题唐子方观察(树义)梦砚扩》,《挽黎襄勤公(世序)》等,几乎成了押韵之文,缺少诗味。有些诗篇铺排堆砌过甚,加上僻词难字,餖钉满纸,尤其用典过多,造成内容隐晦费解。有些叠和诗篇,拘于险韵窄韵,不免流于纤巧。上述这些不能不说是词臣做惯试帖诗与骈俪文留下的追求形式主义的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以瑕掩瑜,低估了他的诗词在艺术上的某些特色与较高成就。

原载《理论学习月刊》1990年第6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