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再话新常态
在线阅读 收藏

告别了高歌猛进,中国经济已经真正步入新的运行轨道。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7%,90年代年均增长10%,21世纪前8年增速提高到10.5%,全球金融危机后的2008~2011年增速为9.6%,近两年放缓至7.7%,今年上半年则降至7.4%。

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中国经济必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正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面貌。

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但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台阶”,发展质量却要“上台阶”,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旧常态”将被以人为本、均衡协调、绿色发展的“新常态”所取代;经济增长以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增加为主要目标,发展方式将从粗放到集约,低端到高端;宏观政策立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定力,主动作为,以微刺激、强改革,保障经济适度稳定发展。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在速度换挡期,我们既要走出高速纠结,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让经济运行长期处于合理空间。这样的经济增长,必须是就业和收入增加的增长,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是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增长,是节能环保的增长。进入新常态,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要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也不会一帆风顺。从根本上说,要解决面临的以及不可预测的问题,就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潜力,向民生改善要助力;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责权边界,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要“强实体”,夯实发展的基础。

新常态有长期性,新常态面临多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我们更看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新四化”的不断推进,以及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而加快的“走出去”步伐,为我国在国内和国际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回旋空间。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用健康的发展化解发展的烦恼,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

2014年12月11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