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制造为本
在线阅读 收藏

用传统制造工艺打造一个大型锻件一般需要几百吨钢材和三年的时间,做完后如果检验不合格,几千万元就打水漂了。目前金属3D打印技术可完全实现数控化的轨迹控制,产品精密度得以提升。更具颠覆性的是,“打印”过程中,哪里有失误,都可以像用“橡皮擦”一样消除痕迹,可无限次修复。

或许这已经让你感到震惊,但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在其所著的《第二次机器革命》中提到,即使3D打印技术也不是计算机时代最高的成就,“它们只相当于热身运动”。

从世界范围来看,新一轮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

这一变革对中国意味着机会。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必须在这一波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中迎头赶上。

环顾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制造业强国,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脊梁。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制造业向外转移的“产业空心化”后,就先后遭遇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全球“金融海啸”之后,饱受重创的发达国家痛定思痛,纷纷推出重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和计划,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再兴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等。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链重组中,高端制造业正向发达国家回流,跨国公司正加快调整全球布局,以个性化量产(也称柔性生产)为标志的新工业革命,正逐步并最终彻底改变制造业的组织方式。

一个国家的独立、安全和强盛,与制造业的发达联系在一起。有数据显示我国所需的芯片80%以上依赖进口,用汇总额超过石油;高铁装备所需的核心零部件/元器件80%以上须进口。对于“中国制造”来说,这是前所未遇的挑战。近十几年来,当“虚拟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时,当中国顶级企业榜单被来自互联网的变革者不断改写时,坚守实业的制造力量似乎显得落寞。中国制造业一度出现“脱实向虚”的危险倾向,资本游离、人才流失、要素转移、效益低下,工业被空心化。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而实现完全工业化还要走更长的路,中国在谋划跟进发达工业化国家工业4.0的同时,要全力打造3.0,甚至不得不补2.0的欠账。

对中国而言,由大到强,就是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爬坡”的转型升级。按照“产业微笑曲线”理论的描述,U形的附加值曲线两头是研发设计、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制造;全球产业链不断变动组合创新,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国家或企业唯有向“微笑曲线”两头的产业链高端发展,才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拥有比较优势,从而晋升为制造业强国。

对此,“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制造业是服务业的重要基础,制造业服务化是工业化的战略取向。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我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靠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老办法已经行不通了,加快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是促进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是经济新常态下强本固基打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2015年9月24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