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家庭医生
在线阅读 收藏

北京市西城区正在试点“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确保24小时内预约对口三甲医院的专家号,3天内安排就诊。听起来是个很不错的消息。

家庭医生,即私人医生,是对服务对象提供全面的、连续的、有效的、及时且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的新型医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指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其实家庭医生制度在国外已经发展得很成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制度。老百姓看病首先去找家庭医生,通过其进行分诊和初步治疗。如果需要,由家庭医生安排病人住院或联系专科医生继续为病人服务。

然而在我国,由于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发展严重滞后,家庭医生服务的试点更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广泛推行,因此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医疗服务人才缺口较大。当前我国全科医生数量相对不足,尚不能满足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进而也影响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从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标准来看,全科医生需要经过5年的专业理论学习以及3年的临床学习才能够取得全科医生执业资格。医生的培养周期长、数量有限,导致很多社区卫生服务站临时聘任大中型医院退休医生担任全科医生岗位,甚至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具有相关资质的全科医生,其服务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存在误区。限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我们当前开展的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提供以免费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还不足以满足大多数居民的医疗需求。同时,家庭医生式服务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社区群众对其服务模式、内容、流程等还不熟悉。

再次,资金融通以及支付支持不到位。当前大部分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支出,也有部分试点向签约居民收取少量服务费,但总体来说,这部分资金无法保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质量完成。

此外,缺乏长效机制也是严重制约我国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试点初期,社会各界对此比较关注,相关医疗卫生部门也高度重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各项工作包括签约居民常规体检、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开展及家庭医生上门走访等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后期工作的跟进却动力不足,缺乏长效机制,导致家庭医生式服务流于形式,损害了签约居民的合法权益。

为此,今后需要在完善法规和配套措施、建立全科医生服务团队、提高居民签约量、建立新的支付与融资模式以及建立信息化健康档案平台等诸多方面建立健全家庭医生服务体系。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家庭医生以及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机构的作用也还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中国的家庭医生数量和人口数的比例严重失衡,要达到“人人享有家庭医生的服务”的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仍然期待这一天可以早点儿到来。

2016年4月28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