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
在线阅读 收藏

所谓大运河,主要是指两条运河,一条是隋唐大运河,另一条是元、明以来的京杭大运河。隋代修筑运河,从隋文帝开皇年间就开始了。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曾开广通渠,引渭水经大兴城(即长安城)北,东至潼关,主要是为了避黄河三门峡之险。《隋书·郭衍传》号称“漕运四百余里,关内赖之”2140032。三年后,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又为平陈的需要,“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2140034。山阳渎即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到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间,大体上即是吴王夫差所开邗沟的路线。

隋代大规模的修筑运河是在炀帝登基之后,先后发动数百万的民力,修筑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和江南运河,从长安、洛阳,向东南经开封、淮安,直至杭州;东北经临清、天津直至涿郡(今北京)。

最先修筑的是通济渠,是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营建东都(洛阳)的同时就开始了。《隋书·炀帝纪》载: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2140036。《资治通鉴》载: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2140038大体路线是从洛阳的西苑(即今河南洛阳市涧西)引谷、洛水循阳渠故道到洛阳城南,东经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又由板渚(今河南荥阳市氾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蒗荡渠至浚仪(今开封市),东南经雍丘(今杞县)、宁陵、宋城(今商丘县南)、下邑(今夏邑县)、永城、埇桥(今安徽宿州市)、夏丘(唐为虹县,即今泗县),东南至今江苏盱眙县对岸(唐为临淮县,为泗州治,宋曾移盱眙县治此)入淮。《元和志》《寰宇记》等书在这些县下均有关于汴河的记载。《元和志》卷5河南府河阴县:“汴渠,在县南二百五十步,亦名蒗荡渠。……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2140039又,同书卷7汴州浚仪县下载:“隋炀帝欲幸江都,自大梁城西南凿渠,引汴水,即浪宕渠也。”2140040《寰宇记》卷1开封府开封县下载:“通济渠在县南三里。隋大业元年,以汴水迂曲,回复稍难,自大梁城西南凿渠引汴水入,号通济渠。”2140041《宋史·河渠志》载:“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入淮。至唐改名广济。”2140042然习俗仍多以汴渠相称。故唐李翱《南来录》说他由巩“出洛入河,止汴梁口,遂泛汴流,通河于淮”2140043。看他经过的地方有陈留、雍丘、宋州、永城、埇口、泗州等,正是我们上面所记述的通济渠经由的路线。通济渠全长二千里。

接着又重修邗沟。邗沟本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凿,那是为了攻打齐国,与晋国争夺霸权的需要,所以才要打开北通淮河的水道,即《左传·哀公九年》所载:“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于邗城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韩江是。”2140044邗城故址在今扬州市西北蜀冈,末口即今淮安市淮安区北旧名北神堰的地方。隋文帝曾因伐陈的需要,疏通邗沟,当时因为淮口以上为江都郡的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故将邗沟称为山阳渎。《资治通鉴》称:大业元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2140045。经过整理的邗沟北起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南至扬子(在今江苏邗江县南扬子桥附近),较之吴王夫差时的邗沟稍微偏西,河身稍直,不像吴王夫差时候要绕道射阳湖中了。邗沟全长300里。

这样,通济渠自泗州入淮河,乘船从淮河由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接邗沟,由扬子入江,成为沟通江淮南北交通的枢纽。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隋书·炀帝纪》载:“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2140046《资治通鉴》还记载:“丁男不供,始役妇人。”2140047这段运河主要是利用曹操所开白沟的遗迹。《元和志》卷16魏州馆陶县:“白沟水,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西去县十里。”又,相州内黄县:“永济渠,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北去县二百步。”2140048白沟本由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前枋头)遏淇水北流,东北接内黄县下的古清河。隋炀帝不由枋头故道疏浚,而是西移至今河南武陟县南,循沁水入淇水,沿曹操白沟故道北达临清(今河北临西县)、清河,经今山东德州市、天津静海县,到达天津后北溯沽河(今白河)而上,至今武清县折入桑干河(今永定河),西北达涿郡(治蓟县,在今北京城西南)。全长二千余里。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又开江南运河。《资治通鉴》载:隋大业六年冬,“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2140049。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绕太湖之东,直至余杭(今浙江杭州)。运河修成后,自洛阳西到长安,南达杭州,北抵涿郡,东至海,水路运输畅通无阻。

元建都大都(今北京),但国家财政仍仰给于江淮,开始时不得不将江南的漕粮通过邗沟运抵淮安后,转入黄河(时黄河由汴入泗入淮),逆流而上,至中滦(今河南封丘县西南)起旱180里,到御河南岸的淇门(今淇河县南),入御河北上。元世祖时先后开了三段运河:一是至元二十年(1283)开济州河,至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堽城镇筑土坝斗门,遏汶水南入洸,至济州(今山东济宁)合泗水济运,向南入泗水,向北入大清河,长150里2140050。沿大清河[济水故渎,今黄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河决今河南兰考境内的铜瓦箱,改道东流,其后即形成今天的黄河河道]东至利津入海,再经过一段海道而至直沽(今天津市区),入于御河。济州河入大清河之地,北距御河仅200多里的路程。

二是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开会通河,由须城安山(在今山东东平县西)西南接济州河,引汶水北流,至临清县通御河(今卫河),全长250余里。工程浩大,到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经过36年,始告完工,定名为会通河2140051。从此南来漕舟自济州河北上,经此直达京畿,无须远涉渤海。此后遂将这一段运道包括安山以北的会通河,安山、鲁桥间的济州河,及鲁桥、徐州间的泗水统称为会通河。

三是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开通惠河,从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到北京,是当时担任都水监的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开凿的,次年告成,长164里。郭守敬引用的是昌平县白浮村的神山泉,再合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泉水,在大都(今北京)西北修筑了一条长60里的白浮堰,将泉水经瓮山泊(今北京西北昆明湖的前身),从西水门入大都城,汇为积水潭(今北京市什刹海),东南出文明门(今崇文门北),东至通州高丽庄(今通州区东南)入白河2140052。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自上都还,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赐名曰通惠”2140053。通惠河的开凿成功,由大都(今北京)可以沿着运河向南直达杭州,这条南北大运河算是完成了。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对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巨大。

但由于会通河引用汶水水源处理不当,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通元一代,大部分漕粮只得冒风涛之险,取海道北运。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由工部尚书宋礼重开会通河,采取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东平东北60里戴村的汶水河道筑起戴村坝,使汶水西南流,出南旺湖,并截堽城大闸,不使汶水入洸。《明史·宋礼传》是这样记载的:礼“乃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2140054。《明史·河渠志》亦载:“礼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坝东平之戴村,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2140055由于南旺地势最高,汶水就由此分流,六分北至临清入卫,四分南过济宁入泗。这样就使会通河全程畅通无阻。

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明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向南方农业地区的侵扰,但这种阻隔,仅能奏效于某些时段或某些地区,而不可能有完全的阻绝。试看历史上,不用说魏晋南北朝或五代乱世,就宋、元、明、清诸代而论,不是也经常出现游牧民族的长驱直入,甚至入主中原的局面吗?而大运河的功能则在于沟通。我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天然河流皆东西向,而人工运河则多为南北向,这对于经济、文化交流的功能决不可小觑。从文献记载来看,历代统治者要开凿运河,其目的不外有三:一巡幸。如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幸江都(今扬州),自漕渠出洛口,御龙舟。“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皇后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装饰无异”。率各种舟船千艘,“舳舻相接二百余里”2140056。此后,大业七年、大业十二年均曾经由运河巡幸。二是军事攻伐。如吴之开邗沟、隋文帝之开山阳渎、隋炀帝之开永济渠即是。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当炀帝再次要行幸江都(今扬州)时,他曾以诗留别宫人曰:“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2140058一个是说他连做梦都想着要到江南巡游;一个是说他开通永济渠,就是为了发动对高丽的战争。三是为了漕运,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需要。这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如唐韩愈《送陆歙州诗序》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2140059杜牧《上宰相求杭州启》亦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2140060元移都大都(今北京),“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2140061。由于大运河山东段仍不通畅,故通元一代以海运为主。明代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国用军需大部取自东南,依赖于漕运。这些似乎都是为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但运河的通航却大大方便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广大人民群众,无论士、农、工、商,自然也都是受益的。

(原载《漕运文化研究》,学苑出版社,2007)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