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辽宁蓝皮书》】腾讯网:梁启东:成就皮书品牌,必须提高创作站位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22-09-29

  9月20日,辽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辽宁蓝皮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2)》。

  2022版辽宁蓝皮书,分为总报告、经济运行篇、产业发展篇、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篇、乡村振兴篇、专题篇和附录7个部分,由辽宁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以及省直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的学者历经1年研创而成。“2022辽宁蓝皮书”突出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分析与预测,而且重视研究数据的完整性、研究的连续性。

7

  2022版辽宁蓝皮书,是辽宁社会科学院连续推出的第27本有关辽宁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的年度性研究报告。20多年来,辽宁蓝皮书已经成为皮书界的一个品牌,一个权威的年度性连续出版物。作为与蓝皮书有20多年缘分的作者,我这里从作者的视角看皮书,我的观点是,皮书要成就品牌,必须提高创作站位。

  目前全国皮书界的创作队伍十分庞大。据2021年9月第22次全国皮书年会数据,目前皮书已出版近千种,合计4100多部,参与作者超过3万人,参与智库机构上千家。

  作为皮书的作者,首先要明确皮书创作的作品的特性。皮书类型种类繁多,皮书报告浩如烟海。但是根据皮书报告的研究功能及方法来划分,谢寿光教授将皮书报告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析预测型,以现状分析、未来预测为必备方法,以历史回顾、对策建议为可选方法,其主要功能就是对当年度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预测,甚至更进一步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二是评估评价型,以城市竞争与智库共同体建设力、省域竞争力等为评价指标,以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为必备方法,这一类报告的重点是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指标指数设计以及数据来源,其最终要形成指数报告和评价榜单;三是发展报告型,以过程与现状分析、对策建议为必备方法,其更多地考虑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以年度为单元对发展过程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与描述。社科文献出版社蔡继辉副总编辑曾经提出皮书报告与学术论文有变量、前提条件和研究假设、问题导向、可检验性、创新性、结构差异、数据时效性、学科划分与研究人员的数量等八个方面主要区别。

  作为皮书的作者,必须提高创作站位,时刻站在皮书对社会的智力影响来塑造皮书品牌。皮书现在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智库成果传播发布工具,体现着学术交流价值;皮书是决策咨询的必备参考读物,体现着决策咨询价值;皮书是引领社会思潮、社会舆论的有效工具,皮书发布往往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并对公众意见产生重大影响,体现着社会导向价值;皮书数据库是挖掘学术信息的重要平台,是提供政府和企业决策参考的重要载体,体现着数据赋能价值。

  皮书是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的重要学术文献,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皮书涉猎国际问题越来越多,成为世界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权威窗口,成为中国了解世界的可信路径,有利于有效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体现着国际传播价值。皮书已经成为向国内外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成为当前新型智库建设的代表性产品。

  作为皮书作者,要提高创作站位,必须树立四个意识:

  皮书作者要强化时代意识,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拿出新时代的最新成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皮书研创要与时代同步伐,积极回应时代的问题。这是一个火热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智库机构大展宏图的时代。皮书人要自觉投身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勇于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皮书研创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增强中国软实力,树立好中国形象、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出皮书人的贡献。

  皮书作者要强化群众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皮书要明确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人民是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学术研究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智库成果都是反映现实、观照现实的。皮书研创要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聚焦社会热点问题确定选题,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研创素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皮书研创,既要有思想的厚度,又要有情感的温度。

  皮书作者要强化大局意识,为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言献策。皮书研创只有契合了国家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更大作为。强烈的大局意识是皮书人应当具有的素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皮书研创,是发挥皮书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围绕大局精选皮书题目,贴近现实生活做好总报告、专题报告撰写,做好皮书重大课题的组织工作,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整合研创资源,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联合攻关,推出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重大皮书成果。积极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皮书作者要强化实践意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皮书要为读者提供最及时、最准确的资讯信息。作为作者在创作皮书时,最难的是找到应时的资料;作为编者在编辑皮书时,常常感觉报告中的数据和资料与皮书主题“不搭界”,使用起来犹如“隔靴挠痒“;作为评者在评审皮书时,总是感觉皮书采用的资料时效性不强;作为读者在使用皮书时,有时也会觉得数据陈旧,使用效率不高、参考价值不大。皮书要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保证内容的原创性,弘扬“权威、前沿、原创”的风格。仅从保证皮书的资料的时效性的角度,调查研究对于皮书研创也是必要的。更为重要的,要“把论文写到大地上”。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悉心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仅仅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调研,是不能完整准确地找到“第一手”材料的。皮书研创可以围绕政策与实际的盲点问题,开展“政策型”调研,多方面收集情况,在皮书中提供合理化建议,补充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围绕社情民意的热点问题,开展“民意型”调研,把群众呼声、百姓意愿及时掌握,使皮书能够广纳民言,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围绕党委和政府关心的重点问题,开展“参谋型”调研,对接皮书研创与中心工作的“断路”,提高皮书成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贴近度”;围绕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经验型”调研,对在调研中发现的典型,及时总结经验,把皮书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