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 徐蔚冰)11月5日,在由聊城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联合举办的“大运河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发布会上,专家一致认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与遗产保护是彰显大运河遗产价值和功能的系统工程,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两大重要任务。
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牵头中共中央宣传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文物局等召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场会暨第三次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23+8”省部际联席会议),就注重跨界协同,通过出台分省规划、实施标志性项目、加强遗产保护和内涵发掘、保护沿线名城名镇、打造文旅融合精品、改善生态环境等问题达成全面共识。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不断推进,大运河遗产的文化价值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沿运省市作为有效衔接中央部委的顶层规划者,通过召集相关的会议、举办论坛,不断推进落实相关的项目规划,使众多文旅项目在大运河沿线城市落地。
大运河文化遗产是以传统大运河为核心,以“运”为载体,在历史中积淀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的性质促使其在管理上大多采取属地为界、分段保护管理的模式。区域民众或到访者的认同感成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民众参与保护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将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措施和成果完整地呈现给群众,引导全民认同并理解相关的遗产保护措施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当前大力开展以民俗、节事、文旅展示等为载体的活动提升了群众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也提高了群众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现实评价,逐渐形成并巩固地方认同,将对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会专家认为,文旅融合发展及文化遗产保护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具体举措,也是服务于区域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大运河文化资源的表达、展现和传播,形成吸引力,以满足旅游者学习与深度体验大运河文化的需求。当前的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多侧重于自上而下推进,这在把握市场变化、谋求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的创新上尚有一定的短板。而会议交流、文旅展示、重点项目推介将有效补齐相关的短板,双重效应叠加使大运河文旅融合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决策机制和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沿运地区在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及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认同和融入力度也在不断增强。通过融合文化、旅游、商业等更多元素,形成一条有益于大运河文化传承、传播的多元业态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