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午,《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新书发布会暨大运河文化研讨会在聊城大学举行。会议由聊城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联合主办,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主题,吸引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重要媒体参会。
《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广泛搜集年度内与运河有关的各类资料,分为政策法规、水利工程、航道运输、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学术研究和大事记七个类目进行编排,突出资料特色、公益特色与服务特色。《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从黄运地区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融合、运河城镇与乡村振兴、运河交通与港口建设、世界运河等方面,分析大运河相关事业的发展状况,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本次会议分领导致辞、解读研讨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白成林主持,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昭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以及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兼大运河组协调人、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泓洋等人先后致辞。第二阶段由聊城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运河学研究院院长庄波主持,两书主编丁延峰、吴欣分别作专题解读,来自南京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各抒己见,围绕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是中国首部以大运河为主题的年鉴,填补了该领域专题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空白;而《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作为国内首部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为主题的皮书已经连续出版五年,今年版本与此前四部有着不同的特点,结合整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热点栏目,从而使得权威性得到很大提高。

大运河作为重要的航运交通与文化符号,自古至今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的出版发行恰逢其时,对于弘扬和传承运河文化,促进运河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既是对《年鉴》与《发展报告》这两部书的详细解读与深入研讨,又顺应了中国大运河保护与发展的时代呼唤,表达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追求。同时,大会汇聚了国内运河研究相关领域的知名人士,为进一步推动运河学研究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