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乡村振兴蓝皮书》】网易:资讯|《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正式发布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22-08-22

5

  《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

  2022年8月15日,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工作专家组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

6

  2021年,是“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启航之年。《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立足于湖南传统农业大省的省情,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为主线,对湖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2021年湖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的成效。一是以对标对表稳守脱贫底线,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表现在:保持战略定力,自觉扛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政治责任;保持底线思维,坚决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屏障;保持政策稳定,协调部署推进“有效衔接”落到实处。二是深耕“三块田”,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表现在:深耕稳产保供“责任田”,深耕综合改革“试验田”,深耕精细农业“高产田”。三是以美丽宜居为着力点,乡村建设行动稳步推进。表现在:强化先规划后建设、强化人居环境改善、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四是抓党建兴文化立新风,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表现在:加强党建引领,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弘扬时代新风;创新特色治理模式,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五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乡村组织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表现在:强化党建引领,加快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组织动员,广泛凝聚乡村振兴力量;强化纪律监督,从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关心关爱,持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湖南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态势为:一是农业由粗放低效逐渐向高质高效新阶段迈进;二是乡村由传统封闭逐渐向开放多元新阶段迈进;三是农民由全面小康逐渐向富裕富足新阶段迈进。

  推进湖南乡村振兴亟待破解六大现实问题:一是粮猪型农产品结构不优、效益不高,稳产保供压力大。二是丘陵山区居住分散化和空心化,人居环境改善困难多。三是乡村传统文化多样性与乡愁迷失,乡风文明建设困惑多。四是乡村治理农民自主性参与不足,干群关系融洽互信难。五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农民外出就业减少,农业大省增收难。六是资源开发不够与土地要素流动不足,农村改革深化难。

  全面推进湖南乡村振兴的基本对策:第一,“做优一桌湖南饭”,乡村产业应着力区域特色分工。以“一县一品”为取向,优化湖南特色农产品品种结构;适应消费结构变迁,着力提升中高端农产品品质;发挥地理优势,不断拓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立体耕地空间;加大对湘菜的扶持力度,实现吃得好又卖得好;加大科技研发和科技赋能力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智能化。第二,突出留住“乡愁”,乡村风貌应彰显湖湘乡村风情。制定村容村貌的顶层设计和正负面清单;推进村容村貌提升与文化传承互相融合;加强村庄规划提档和建设管控。第三,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乡村治理应敬畏农民法定权利。以农民群众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乡村治理成效的根本尺度;对农民的法定权利始终保持敬畏之心;赋予农民充分的话语权和自主权。第四,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农村改革应把县域作为主战场。推进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对接;推进农村资源要素与城市资源要素对接;推进农业发展与工商业发展对接。第五,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三农”主线应突出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筑牢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拓展农民家庭经营净收入空间;促进农民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实现工资性增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着力增加农民转移收入;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升村集体经济支撑农民增收的能力。

  《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还以湖南大湘南地区的永州市、郴州市、衡阳市、娄底市及其典型县为依托进行了调研,撰写四市的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同时还选择部分典型村庄进行调研并撰写了相应的调研报告,力图全面反映湖南推进乡村振兴的各个侧面图景。

  《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指出,湖南深耕“三块田”,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湖南以抓优势区早稻为重点稳面积,以落实关键技术为重点提单产,着力打造种业创新和智慧农机“两个高地”,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1. 深耕稳产保供“责任田”

  湖南是农业大省,肩负“粮猪安天下”的重任。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湖南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围绕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千方百计稳住农业生产“基本盘”。

  2. 深耕综合改革“试验田”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强调,“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湖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从实施“三高四新”战略高度出发,深化湖南现代农业综合改革,着力聚焦产业发展这个关键点、改革创新这个发力点、乡村振兴这个落脚点,以改革赋能发展,以示范带动全局,补齐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农业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前,湖南省上市农业企业达22家,居中部省份首位。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已接近1000家。2021年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长势头良好。

  3. 深耕精细农业“高产田”

  突出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和地域文化特色,抓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建设,实现农产品与市场精准对接。同时,在确保重要农产品安全供应的前提下坚持绿色兴农不动摇,不断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提高农业资源精细管理与利用水平,加快提高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重要支撑。

7

  《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指出,湖南农村改革推进发展变革呈现明显加快态势

  湖南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2014年开始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积极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精细农业,推动农业品类综合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1)农业生产设施装备及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农机方面,“十三五”期间,湖南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由43.8%提高到52.2%,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68.4%提高到78.4%,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52.2%提高到62%。截至2020年末,湖南农业机械总动力为6588.95万千瓦,较2016年增长8.06%;有效灌溉面积3293.48千公顷,较2016年增长5.14%;农村用电量达到134.69亿千瓦时,较2016年增长6.31%。湖南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挂牌成立,常德市经开区、双峰县和苏仙区三个制造基地建设进展顺利,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收入同比增长9%,无人农场、智慧农业、数字大米试点全面启动,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4%,其中水稻机插率比上年提高5.17个百分点。启动建设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开展农业科技先行县建设,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种业方面,湖南谋划打造全国种业创新高地,启动“现代种业自主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出台了《湖南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省政府建立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高标准筹建岳麓山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建成南繁科研育种园(陵水)。超级稻双季亩产攻关突破1600公斤,再次刷新纪录,镉低积累品种研发取得新进展,湘沙猪配套系通过国家级审定。

  (2)农产品特色品牌建设不断加快。湖南在农业品牌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了“6+5+30”区域公用品牌、片区品牌、特色品牌协同发力的良性发展格局。重点培育了6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涌现出了一批“湖南第一、全国甚至世界有名”的“湘”字号农业特色品牌,初步建成了以“湘味农产品,香飘百姓家”为主题的湖南现代农业品牌体系,以品牌建设优化湖南农业结构,助推湖南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一是“两品一标”建设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湖南以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作为“两品一标”工作的主线,严格认证审查程序,在“两品一标”的认证数量、产品质量、品牌效应、经济效益上实现齐头并进。截至2020年底,湖南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效总数达到2912个,其中绿色食品2554个、有机农产品24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16个;成功创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35个,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总面积500万亩,支持建设绿色食品示范标准化基地118个。二是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湖南红茶”市场不断扩大,2020年产量达到7万吨、产值达到200亿元;“湘江源”蔬菜公用品牌已授牌66家企业,种植面积25万亩;“安化黑茶”品牌估价32.99亿元,获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湖南十大农业品牌”;“湖南茶油”获“中国粮油十大影响力公共品牌”荣誉;岳阳黄茶、炎陵黄桃、华容芥菜、常德香米、石门柑橘、汝城朝天椒、临武鸭等特色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1个茶叶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湖南成为中西部省份茶叶品牌认定“中国驰名商标”最多的省份。

  《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指出,湖南乡村由传统封闭逐渐向开放多元新阶段迈进

  湖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由传统封闭逐渐向开放多元转变,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1. 公共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向乡村倾斜

  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适应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快。全省开工建设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19个,计划总投资256.78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投资155.78亿元;全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5.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3%,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业投资增长25.1%。与此同时,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7.7万处,投入资金269.5亿元,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10.6亿立方米;提质改造农村公路4598公里。湖南全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城乡教育逐步向一体化变革

  农村教育投入增大,教育条件显著改善。“十三五”期间,湖南以国家实施“全面改薄”工程为契机,累计支出322.54亿元;以51个脱贫县为主体新建的101所芙蓉学校,将14.6万个优质学位建在欠发达地区,建在贫困学生的家门口,成为湖南省独有的教育扶贫项目品牌。截至2020年,全省共投资372亿元,新建、改扩建1607所中小学校,新增学位122.5万个。消除义务教育超大班额1.9万个,超大班额实现“清零”;消除大班额4.4万个,大班额比例从2017年的27.7%下降至2020年0.56%,脱贫县城区学位紧张问题基本解决。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坚持以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精准缓解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2016~2020年,全省共招录各类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5.49万人,4000余名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成为农村教师公费定向扶贫培养对象;累计为全省75个县市区招聘特岗教师27725人,共向“三区”派出支教教师6366人;争取教育部“国培”资金近7亿元,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近50万人次,覆盖了全部脱贫县以及乡村教师、校(园)长。湖南省全力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大大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3. 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向乡村拓展

  根据统计资料,到2020年,湖南省共有卫生机构56042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51.9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0.00万人,分别比2016年增加235.24%、21.42%和27.32%;每万人口拥有床位和医生数分别为78.20张和28.70人,分别比2016年增长24.52%和21.61%。其中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最为明显的改善,到2020年,湖南建有乡镇卫生院2147个,建有村卫生室38109个;乡镇卫生院床位为10.75万张,比2016年增长11.67%;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为12.86张,比2016年增长112.03%。乡镇、村卫生工作人员增长较快,2020年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为11.37人,比2016年增长112.47%;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为5.77人,比2016年增加65.06%。可见,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向乡村拓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逐渐形成良好发展态势。

  4. 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逐步向乡村覆盖

  城乡就业方面,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5.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0年全省从业人员总量达到3280万人,较2016年下降了640.41万人,乡村就业人员总量为1409万人,较2016年下降35.57%,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2016年的40.50∶23.30∶36.20调整为2020年的25.50∶26.90∶47.60。

  社会保障方面,城乡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21年,湖南社保制度进一步完善,参加养老保险人数5293.10万人。其中,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43.6万人,同比下降0.8%。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49.5万人,同比增长6.9%。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748.7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723.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25.2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687.4万人、853.3万人、652.8万人,比2016年分别增长27.77%、10.39%、20.22%。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39.0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1.0亿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145.3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47.2亿元。

  5. 城乡文化建设逐步向一体化推进

  2020年,湖南省有艺术表演团体631个,比2016年增加43.74%;公共图书馆143个,博物馆122个,比2016年分别增加4.38%、6.09%;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4%,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7%,分别比2016年提高4.70个百分点和1.40个百分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增加,湖南先后有22个县列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

  6. 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向城乡同治转型

  湖南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将加强城乡环境同治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城乡公共环境投入增大。“十三五”期间,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省生态环境5年累计投资6654.45亿元,年均增长16.0%,增速比全部投资高5.1个百分点。其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累计投资2494.36亿元,年均增长46.4%。2020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加速推进,全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现生态环保和经济协同发展。全省生态环境投资同比增长7.1%。其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增长16.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9%,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二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全省累计改(新)建农村户厕300多万户,新建农村公厕2000余座,在1300个村庄推进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同步治理示范。推行“首厕过关制”,得到中央农办肯定。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省93.8%的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了治理,122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长沙县等7个县被评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加大。49.8%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洞庭湖区域所有乡镇和湘资沅澧干流沿线建制镇、全国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四是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农村道路硬化率大幅提高,建制村绿化覆盖率达到64.2%,“空心房”整治取得良好成效。累计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6757个,认定省级及以上绿色村庄1.98万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湖南省首战告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指出,湖南农民由全面小康逐渐向富裕富足新阶段迈进

  湖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省51个贫困县、692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减贫超过100万人,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农民快步由全面小康迈入富裕富足之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民收入来源渠道日趋扩大,由单一的种养收益为主向多元化收入方式转变,推动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收入与支出呈现加快增长态势,向富裕富足的全面现代化新发展阶段目标迈进。

  1.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

  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866.00元,较2016年的31283.90元,增长43.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295.00元,较2016年的11930.40元,增长53.35%,高出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9.9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连续多年下降,由2016年的2.62下降到2021年的2.45,农村居民的福祉得到大幅改善。

  2.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得到增强。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8294.00元,较2016年的21420.00元增长32.0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6951.00元,比2016年的10629.90元增长59.47%,高出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幅度27.38个百分点。

  从2016~2021年的整体消费水平来看,湖南城乡消费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尤其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6年的31.71%降至2020年的30.96%,降低了0.75个百分点。湖南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幅度比同期全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幅度高出0.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改善幅度相对更大。

 

8

  《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指出,“做优一桌湖南饭”,乡村产业应着力区域特色分工

  2022年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胸有大局,稳稳端牢中国粮;心有所系,做优一桌湖南饭。”这就需要基于湖南特有的人地关系、地理禀赋、资源环境,通过技术效应与分工效应实现人工智能赋能,通过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实现地域资源赋能,通过生态效应与低碳效应实现绿色生态赋能,以舌尖上的美味“湖南饭”为导向,以精细农业为引领,推进区域特色赋能,使农产品品种结构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多样化、分层化的消费需求转变,适应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市场差异性需求。要进一步明确全省各农业区域板块的分工,全面优化湖南农产品品种的区域结构,形成区域特色化、差异化的农业生产分工布局,避免区域农业同质化恶性竞争,助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1. 以“一县一品”为取向,优化湖南特色农产品品种结构

  优化湖南特色农产品品种结构对引导湖南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其资源禀赋优势,科学布局各县(市、区)特色农业,促进特色农业向最适宜的地方布局,促进农业地域特色分工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制定湖南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调整特色农产品品种范围和优势区布局。以县为单位,采取政府规划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每个县(市、区)独特的资源,在每个县(市、区)加快培育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知名企业和专业化村镇,加快培育地域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吸引社会资本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二是根据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农业发展财政支持政策。根据湖南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完善省级特色农业财政支持政策,明确要求省级特色农业发展扶持资金只能支持湖南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特色农产品品种。三是开展省级特色农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绩效考核。邀请第三方定期对各县省级特色农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对于资金使用规范、扶持效果明显的县进行奖励;对违规使用、平均主义分配到全县各大产业的县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未来申请省级特色农业扶持资金的资格。

  2. 适应消费结构变迁,着力提升中高端农产品品质

  农业强不强,最终还得看发展质量。农产品质量关系到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随着人民群众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正在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转变。根据消费结构的这种变迁,湖南农业要注意及早转型、及早布局、及早发力。一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化转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大有机肥、农家肥使用力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积极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形成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新模式。加大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不断改良土壤质量。二是持续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完善全程可追溯的监管综合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红黑榜”,健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鼓励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加大特色产品产权多元化保护力度,建立特色农产品独特的辨识体系,提高优质农产品市场准入条件,为优质农产品实现优价不断创造条件。

  3. 发挥地理优势,不断拓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立体耕地空间

  湖南既有丘陵与山区,也有大江大湖和平原,地理结构复杂,呈现农业发展区域差异性与发展路径多元性。而全省人均只有七八分地,尤其是山区人均只有三四分地,这不仅是湖南农业发展的最大短板与最大约束,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所在。因此,湖南应该充分发挥地理条件多元的优势,积极拓展特色农业生产空间,同时补齐人均耕地面积不足这一短板。一是向“四荒”地拓展特色农业生产空间。在县域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引导市场主体通过农地流转以及公开招拍挂等方式,依法流转农村集体所有的“四荒”地经营权,引导市场主体利用“四荒”地发展特色农业。二是向水域拓展特色农业生产空间。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主动作为,借鉴与推广成功经验。提高对大水面生态渔业的科学认识,特别是渔业在保水、净水与水域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加强部门间、产学研间的专业协作,科学规划,综合施策;发挥本地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借鉴千岛湖、查干湖等经验,引进先进成熟的养殖模式与技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大水面鱼品品牌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向林地拓展特色农业生产空间。出台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适宜利用的林地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延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加大油茶发展支持力度,推进具有一定油茶产业发展基础的县域联合打造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区。

  4. 加大对湘菜的扶持力度,实现吃得好又卖得好

  湘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发展壮大湘菜产业,对弘扬湖湘文化、扩大消费和就业、促进城乡繁荣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大对品牌湘菜的支持力度。设立湘菜品牌建设基金,用于新产品研发、品牌推广、人才培训等,有计划地将有实力、有历史的湘菜服务主体打造成为百年老店。发挥这些百年老店在开拓湘菜市场、培养湘菜人才、开展湘菜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带头作用。二是以百年老店为主体打造湘菜全产业链。以百年老店为中心,形成从生产、加工、配送到销售的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完整湘菜产业体系。百年老店根据客户需求研发湘菜产品,根据湘菜产品建设一批服务百年老店的湘菜原料、辅料、调料生产加工基地,推进百年老店与湘菜原料、辅料和调料生产加工实行品牌共用,同时在百年老店开设湘菜原料、辅料和调料销售窗口乃至连锁商店,形成品牌共用的湘菜全产业链。三是加大对湘菜走出湖南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湘菜企业、品牌连锁快餐企业走出湖南,向人口净流入、消费潜力大的省会城市、特大城市拓展,对这些企业走出湖南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鼓励湘菜向海外发展,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人口多、消费潜力大的海外城市开展湘菜烹饪表演和宣传,提高湘菜的国际知名度。

  5. 加大科技研发和科技赋能力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智能化

  继续发挥湖南农业科技优势,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的贡献率,推进科技赋能绿色发展。一是加强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土壤环境事关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建议省级层面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联合成立科研基金,在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等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和攻关力度,发展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技术。二是研发适合湖南地理条件的农业机械。湖南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包括农村运输机械化一直是湖南省农业机械化的短板。因此,要不断加大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力度,示范推广各类山地林果业机械。将未纳入湖南省补贴范围的部分丘陵山区机械,如灌溉设备、植保设备、果蔬烘干设备、贮藏保鲜设备等纳入补贴范围,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地方累加补贴或纳入相关农业项目进行补贴。三是推进农业智慧化发展。将以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实现农业生产精细化和智能化、农产品加工自动化、农产品销售数字化,推动农业智慧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见《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