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广州日报:社科动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2)》发布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23-05-08

  4月28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广州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2)》(下称报告),并举行“202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家研讨会。会议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宜航主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廷惠出席并致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广东省委党校、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专家学者以及报告课题组成员共50多人参加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考察选择广东,并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提出了更高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为大湾区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抓紧抓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鼓劲助威、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部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主题的年度性综合智库报告,已经成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高水平一流智库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2022版报告由1个总报告、6个篇章共22份研究报告和若干专家观点组成,阐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使命任务、机遇挑战,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举措、成效,解读研判政策、形势、热点问题,分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挑战,提出前瞻性、针对性建议,全方位多角度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与实践参考。

  报告分析,在世界局势动荡变革、世纪疫情波及全球、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不利环境下,2021-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新型发展新机制加快形成,中心城市、重大合作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发挥,“1小时生活圈”基本实现,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步伐坚实有力。2021年GDP达到12.6万亿元,拥有5个GDP万亿元量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6万家,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5家,首次超越纽约湾区;共有5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孵化器和众创空间、PCT国际专利有效申请全国最多,研发费用(R&D)超过36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7%,进入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十位,“深圳—香港—广州科学技术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新指数排名第二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972公里,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9.1公里)位居国内外主要城市群前列;大湾区内地城市与港澳间累计跨境人民币结算量高达21.01万亿元,跨境金融服务更加便捷,资金双向流动更加均衡。

  报告展望,2023-2024年,大湾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建设将跃上新水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由“蓝图”变“美景”,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将进一步提高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能级”。

  报告建议,要在要素高效流动的机制设计、规则有效衔接的制度探索、环境稳定透明的形象塑造、文化交流互鉴的人文培育等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协调发展、深度融合。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建立城市群交通协同发展机制,着力强化数字新基建支撑力和应用实效。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就全面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对策建议。在人文建设上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抓手,凝聚湾区共识、振兴湾区文化、展示湾区形象,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完善统筹联动机制,发挥自贸区平台优势,提升粤港澳文旅发展协同性,增强湾区文旅产业发展动能。在经济贸易领域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把大湾区制造业做强筑牢;不断增强大湾区对外经贸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实现新突破。在科技创新上加快优化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湾区”;增创人才发展政策和制度型开放新优势,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在法治湾区建设上持续推进规则衔接,创新探索重大合作平台的国际规则接轨、“湾区通”的规则对接、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融合、“优质生活圈”的制度保障。在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上提升粤港澳要素融合度,聚焦制度创新、开放合作,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提升参与全球市场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