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版《汽车蓝皮书》】中国网: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催生汽车出现颠覆性变化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4-08-01

  《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正式发布,个性化出行服务将成未来趋势

  7月3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的《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4汽车蓝皮书)在北京正式发布。这也是自2008年以来,三方连续七年联合推出中国汽车产业年度报告。2014汽车蓝皮书以“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为主题,主要研究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并重点探讨了车联网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葛松林、张宁、公维洁,以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出席了此次发布会,共同发布2014汽车蓝皮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晓明博士主持了发布会。

  刘世锦指出:“加速孕育中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也为处于全面升级转型阶段的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而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付于武表示:“未来,新技术将从产品、生产及商业模式等各个方面对汽车产业产生颠覆性的变革。特别是受到全球关注的车联网,将改变汽车本身的属性,塑造全新的汽车生态,这对谋求由大转强的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机会窗口’。”

  赵昌文对三方的长期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产业的进步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企业的投入和学术机构的支持。作为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和汽车企业长期合作的成功范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协同合作连续七年出版发行的汽车蓝皮书,对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寻找产业发展路径具有突出作用,并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主要由总报告、发展综述、国际竞争力分析、走向汽车强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及车联网技术与产业等六部分组成,全面讨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机遇。 报告剖析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战略构想。同时全方位探讨车联网的兴起,并就其发展策略建言。报告结合中外汽车产业发展历史、现状,紧扣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以极具专业性和前瞻性的观点及研究成果服务于产业的未来及相关各方。报告中指出,未来汽车产业自身变革的同时将与其他产业大量融合,而汽车本身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也将发生重大改变。对于重点研究的车联网技术,报告更是将其定义为“产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国际上,一些学者和机构做出了“正在孕育新的工业革命”的判断。美国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将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保罗·麦基里认为当前正在经历以数字化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经济和技术部提出“工业4.0”战略,其核心是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也有人认为,目前的变化还称不上是工业革命,或认为主张工业革命观点所列举的主要技术早就出现过,或认为其影响是初步和局部的,判断工业革命为时尚早。

  判断是否发生工业革命(而非技术革命)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是否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引发了生产方式的革命,甚至导致新业态的大量出现;二是是否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三是是否出现了标志性的通用技术及其对产业的渗透。当前出现了信息技术、制造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交叉融合、深度渗透、群体兴起的技术创新局面,许多领域处在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相关技术(特别是数字化制造)的通用性和高度渗透性,将对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乃至社会发展逐步产生深刻影响,使各国竞争力此消彼长。按照上述三个标准,可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兆已经出现。

 

  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还处在酝酿阶段,但预期其将会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成为中长期阶段内推动全球经济社会持续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力量。就全球汽车产业而言,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在三个层面上带来深刻变化:一是汽车产品将向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转型;二是汽车生产方式将向大规模定制化转型,同时还可能出现分散化个性生产;三是汽车商业模式将向基于数据、平台的网络化服务转型,车联网将成为主要发展形式。

  这些变化将显著改变汽车产业格局和汽车社会形态。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将导致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既有界限模糊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主要趋势。随着越来越多非传统汽车企业进入汽车产业,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会有所调整。而随着商业模式创新和价值链重构,汽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或许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提供个性化出行服务的汽车服务运营商可能出现,并改变汽车制造和汽车服务之间的关系。

  尽管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只是初露端倪,但从长远来看,汽车产业出现革命性、颠覆性的变化是确定无疑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为后发国家成功实现“赶超”打开“机会窗口”,未来10年可以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产业革命酝酿期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转型期的“双期叠加”,这迫切需要政府把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取得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先机的引领性产业。通过制定汽车强国战略,通过技术、产品、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的整体创新破解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解决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在建设和谐汽车社会的基础上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汽车产业发展影响的中长期趋势来看,创新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作用将更为突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更为重要。这对分散型决策和促进创新的政府管理体制有着非常高的需求。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意味着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公平的准入、竞争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以社会性管制为核心的产业准入、发展和调控政策,为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建立体制基础和政策条件。

  受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汽车产业将出现颠覆性的变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酝酿发酵期、持续发展期和成熟稳定期,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还处于酝酿发展阶段,势必会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长期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力量。就全球汽车产业而言,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只是初露端倪,目前主要停留在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等方面,未来随着技术、经济、环境及社会等外部条件进一步的变化,第三次工业革命还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对汽车业的影响将扩大到汽车的生产和营销服务、品牌建设乃至价值链构成、产业格局和汽车社会形态等诸多方面,并很可能在三个层面上给汽车产业带来深刻变化。一是汽车产业自身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汽车整车企业与零部件生产企业之间的关系、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等都将变化。目前看大企业的力量很可能会更强,全球汽车产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二是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发生大量融合。新技术的发展、新思维的出现为越来越多传统汽车产业外的其他企业进入汽车产业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在商业模式和价值链重构过程中,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可能不再掌握在传统汽车生产企业的手中,而是被新进入企业取代。与此同时,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既有界限也将被模糊化。三是汽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汽车产业虽会出现革命性、颠覆性变化,但方向和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汽车产品将向“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电动化”。电动汽车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距今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远早于内燃机汽车的发展历史。随着内燃机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电动汽车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发展也不顺利。近年来,受全球能源、环境、技术等条件变化影响,电动汽车的优势正在不断凸显,汽车电动化发展明显加快。据IEA统计,2011年,全球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保有量超过5万辆,而2012年已经超过18万辆,其中美国、日本和法国保有量位居前三位,分别占全球总保有量的38%、24%和11%。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电动汽车的发展势头更好。截至2012年年底,电动汽车仅占全球乘用车保有量的0.02%,但预计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年销量将达到720万辆(其中EVI国家为590万辆),上路行驶电动汽车总量将达到2400万辆(其中EVI国家为2000万辆),占2020年全球上路行驶汽车总量的比例超过2%。

  “智能化”。汽车智能化发展是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在汽车生产制造、路上行驶等诸多环节深度应用的产物,体现了一种更为便捷、简单的人车交互方式。在当前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中,自动驾驶(或者无人驾驶)受到了广泛关注,全球主要跨国汽车企业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投入力度明显加快,并且随着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加入而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据统计,全球汽车企业2010年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的投入约为100亿美元,而到2016年将增加至1600亿美元。事实上,经过对先进机器视觉系统、人工智能、传感器等核心技术长达20多年的持续研发,目前支撑自动驾驶的技术已经局部成熟,也不再是发展的瓶颈。例如,谷歌公司在2012年8月宣布其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各种不同交通和天气状况下已经实现了30万公里无事故运行。此外,包括大众汽车集团、通用汽车集团、丰田汽车公司、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宝马汽车公司、沃尔沃等在内的主要跨国汽车企业都在近两年集中推出了自动驾驶实验车型并实地开展检验。另据美国《福布斯》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预测,自动驾驶汽车时代将于2040年前后到来,届时自动驾驶汽车占全球汽车的比例将在70%以上。

  “轻量化”。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的发展为轻量化发展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举三个例子:一是新材料的应用,以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为例。CFRP是一种高强度复合材料,主要由作为增强材料的碳纤维和作为基本材料的热固性树脂组成,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抗化学腐蚀、低电阻、高热导、低热膨胀、耐化学辐射等优良特性。CFRP主要应用在汽车车身、底盘及传动系统等部件上,用CFRP制造的车身和底盘可以减重40%~60%,其抗拉强度却是同等截面钢材的7~10倍。二是新工艺的应用,以零件的热成型技术为例。热成型时零件回弹小,零件轻量化效果显著,还可以改善被动安全性能。近年来,热成型技术进一步完善,在零件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目前,大众、沃尔沃等品牌产品的热成型零件与车身重量之比已经超过10%。三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以车身结构参数化轻量化设计方法为例。近年来,如SFE睠oncept和DEP睲opher等专用结构参数化设计软件,可以根据车身结构的三维数模或者详细有限元模型提取参数,进而建立整个车身结构的参数化模型,并通过网格划分进行结构性能的分析计算,显著提高结构轻量化优化设计的效率,目前已经应用于新车型车身结构的先期开发研究。

 

  汽车生产方式将向“大规模定制化”转型,还可能出现“分散化个性生产”

  大规模定制是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需求的深度结合,其核心是在基本不增加产品生产成本前提下显著提高产品多样性和个性化程度,从而加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汽车产业的大规模定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模块化生产方式。模块化生产方式包括对研发、采购、生产流程组织等进行系统改进,体现了大规模生产和性化需求的结合。这种结合所体现的优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得到更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平台化战略仅能覆盖一个系列,而目前大众汽车集团的MQB能够覆盖A0级、A级和B级共3个系列,未来完全形态的模块化则能够全部覆盖A00级、A0级、A级、B级、C级共5个系列。由于所需零部件被模块化、通用化,汽车总装线上需要装配的零部件数量可以从以前的2万多个降低到目前的2000多个,不仅提高了自动化程度,而且降低了零部件采购成本,总体上降低了大规模生产成本,例如,大众汽车集团通过MQB能够使生产小型车和中型车成本降低20%,组装时间减少30%。二是能够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个性化程度。大众汽车集团通过MQB给出整体架构(包括动力总成、车身、底盘、电气系统等),各子品牌能够在这个框架内做出个性化改动,从而生产出过去在平台化战略下不曾有的规模经济的车型,也更好地满足了个性化需求。中短期内,汽车产业的生产制造方式很可能向大规模定制转型,而中长期则有可能走向分散化个性生产,但无论转向哪种生产制造方式,都会对汽车产业带来深远影响。

  汽车商业模式将向基于“数据、平台、互联”转型

  汽车产业蕴含着大量数据。到2015年,汽车产业将会成为第二大数据源,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一个小时内就产生25GB数据。大数据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将覆盖全产业链。在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方面,大数据在图纸设计出来之前就已经发挥作用了,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确定设计的侧重点和每个零件的功能。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服务营销环节方面,例如美国的租车服务商Zipcar的核心功能是资源供给和需求请求,一些具有高度模拟性的数据(如汽车、驾驶员、乘客等)能够被实时捕获并被传递存储,然后被集中处理,各类请求在智能中心排队等待响应,且智能中心市场机制会给它们分配不同权重以匹配合适的组合,同时给予实时反馈。大数据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为汽车产业真正把握并进一步拓展消费者需求提供了良好机遇。

  平台(Platform)现象随处可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平台发展赋予了很多新的时代特征,新平台不断涌现,平台业务创新机会大量出现,平台之间的互动更多,同时竞争也更激烈,平台化时代正在到来。平台是以商业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和运行的,这是平台与产品之间的区别所在。产品大多数是独特的,为某个企业所控制;而平台则不是,它是产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产业平台通过架构中的接口设计,连接补足品、服务或者互动的用户,产生网络效应,也形成特定的产业生态系统。平台化为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拓展指明了方向。每一辆汽车及其所代表的一整套系统就是一个平台,汽车除了能提供基本的交通运输服务之外,还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移动的大数据服务集成者和提供者”,成为连接消费者和各种服务提供者的关键纽带。特斯拉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特斯拉除了在核心技术(如电池管理系统等)和营销方式(高端示范+网络营销等)上的创新之外,还如同苹果手机一样,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其他服务提供接口。

  互联网拓展了汽车的基本属性。汽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交通运输工具,更是信息交互和即时互联的移动载体。2014年1月,世界十大汽车企业中的九家首次齐聚参加国际消费电子展(CES),“汽车插上互联网翅膀,智能汽车集中亮相”,这使2014 CES更像是一场大型车展!谷歌更是高调宣布与通用、本田、奥迪、现代、Nvidia共同成立“开放汽车联盟OAA”,与苹果早先联合的12家汽车企业所发起的“iOS in the Car”计划展开竞争。同大数据、平台化等概念一样,基于互联的车联网也将深刻改变汽车产业未来的商业模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汽车企业正在承受产业内外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方面,在不断追求全新汽车技术(先进驾驶辅助技术、Telematics、V2X技术)实用化的同时,汽车企业需要满足各国家和地区的法规(碳排放法规、燃效法规);另一方面,汽车企业还要面对谷歌、苹果、特斯拉、电信运营商等创新型企业的渗透和入侵。

 

本  次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中国)投资公司合作撰写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4)》,以“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影响”为主题,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特征,对全球及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要有新思维,要提前谋划并从战略高度上进行应对。以“面向汽车工业的车联网技术与产业”为专题,对车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产业链和商业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总结发展模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此外,报告还对我国汽车产业2013年的发展态势、国际竞争力水平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书中包含的重要数据、政策和重大事件汇编等,能够为广大读者全方位地了解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详实的资料,也可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汽车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014年已是大众汽车集团连续第七年为汽车蓝皮书的发布提供鼎力支持。“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成熟,用户对个性、互联的需求逐渐增强,从消费端反映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汽车领域的进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表示,“大众汽车集团秉持‘以人为本’战略,致力为用户提供最为卓越的产品和服务体验。已在中国实施的横置发动机模块战略(MQB),从设计和生产层面实现了转折,而大众汽车车联网服务也将显著提升用户的驾乘感受。未来大众汽车集团将加大研发投入,向中国持续引入最先进的产品、技术、理念,以满足用户需求。与此同时,我们将扩大与政府、机构的合作,与中国汽车产业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未来。”

  早在1999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便已开启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国家权威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研究中国汽车产业所面对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作为合作成果的代表,汽车蓝皮书于2008年首次出版并于2011年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已连续七年出版并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权威著作,鉴于长期广泛的影响力,从今年起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报告以其专业性和富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为行业政策及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