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通常被称为“9+2”)区域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等九个省区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与珠江流域文化圈及其辐射地带(如四川)基本一致。珠江流域文化圈包括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南中国海沿岸(包括港、澳、海南、闽南)等地域,是多民族分布地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珠江流域已经形成了具有内在文化传统的密切的社会、经济关联。“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9+2”省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章重点分析珠江流域文化圈的形成和整合过程,重点描述多元一体格局下“泛珠三角”区域丰富的族群和文化,以及区域合作的人文历史基础。
一 珠江流域文化圈的历史渊源
讨论文明,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大河文明。大河上下,或草场、或山岳,或湖泽、或平原,各种景观构成复合生态系统,宜牧、宜猎、宜渔、宜农,成为文明的发源地和文明生长的中心区。人口和资源压力下的先民循着江汊河枝,拓展着大河文明的腹地。河岸溪谷,是族群和文化因素交汇碰撞的天然通道,社会组织在冲突和整合中迈上更高级的阶梯;而河口三角洲则往往是远洋贸易的集散地。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淤积了肥沃的耕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激流冲刷着早期城邦的围墙,印度河的洪水或许导致了哈拉帕的衰落,滔滔长江串起大溪、屈家岭、河姆渡、良渚,滚滚黄河哺育出甘青彩陶、商周重器、魏晋风骨、汉唐盛世。大河文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