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制度需求调查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要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希望通过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1]为指向的专题性改革试验,探索可以推广的体制改革与科学发展有机互动的体制机制,在进一步深化的改革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关于人与自然统筹的战略目标。[2]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武汉市作为长江金水道和南北动脉京广铁路的交汇点,在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在武汉城市圈开展“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而且对构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中部崛起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建设的主体、客体、体制、机制、技术支撑体系、科普教育宣传等多个方面,其中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启动和初期实践面临的问题来看,根本的还是制度体制创新问题,在当前人们环境意识有待提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