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文化变迁理论》(1955年)中提出“文化生态”一说:文化是由技术经济四因素和相关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文化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双向互动的关系,应该以联系的、动态的观点看待人类社会的多线进化现象。20世纪90年代,文化生态理论被引进中国,“我国对于文化生态理论的实践,最初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应用”,[1]1998年10月建成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随后文化生态理论成为中国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实践的部分理论来源。《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31号)中明确提出“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计划。[2]2007年6月,中国第一个国家文化生态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原文化部批准设立,至今已设立23个,其中客家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有3个,分别是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2023年1月28日、2023年7月26日,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分别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的肯定。客家文化如何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十多年来,客家地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又是一个怎样的保护状态,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展开论述。
一 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历史成因
客家何时形成,谁是客家人,什么是客家文化?这是客家文化生态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