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  注册

数读湾区

根据城市品质提升机制划分的我国城市类型-续表

所属图书: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大都市城市品质建设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城市品质的基础理论

一 城市品质: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

与“城市品质”相关的论述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于1958年出版的《富裕社会》对生活品质(quality of life)这一概念的探讨中,其认为社会的进步既包括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包括社会服务的进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郊区和西南部地区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随着居民财富的增加和流动性的提高,生活质量在影响社会生活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此外,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和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也都论述了生活质量在后工业时代城市转型和城市适宜性提升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理论与城市品质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推动西方城市进入后工业时代,在城市由单一工业驱动发展模式转向消费、金融、文化等多元驱动发展模式的背景下,相关领域学者对影响城市发展进程的因素进行了重新审视,城市品质的研究开始回归城市发展的本质,从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出发,不但考虑居民生活质量,还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状况,提出并通过相关案例论证城市品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观点。Asami(2001)认为宜居城市建设要注重绿地、公园的便捷性,鼓励宜居城市建设照顾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人和残障人士等。Evans(2002)认为宜居城市应保证工作与居住地点尽可能近、工资与房价相匹配、有便捷的健康生活环境设施,并指

/20页

最新报告

更多>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