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  注册

数读湾区

IAT因素和网络使用的相关性

所属图书:信息时代新青年议题:理论、政策与实务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网络成瘾的测量:以香港中小学生为例

导论

随着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各种网络资源。然而,社会对病态使用网络导致的失业、婚姻破裂、财政危机和学业问题的忧虑,也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日益增加。最近的研究显示,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网络成瘾作为网络使用不当的现象正越来越普遍(Young,1998a,1998b;Kandell,1998;Tsai & Lin,2001;Griffiths,2000,2005)。尽管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研究人员普遍认为网络成瘾以过分依赖于网络活动为主。以Kandell(1998)为例,他将网络成瘾定义为对于网络活动产生心理依赖。同样的,Griffiths(2000)认为网络成瘾是科技成瘾的一种,并且同嗜赌、暴饮暴食以及强迫性性行为一样属于行为成瘾的范畴。据此定义,不当的网络使用模式构成了行为成瘾(Chou,Condron,& Belland,2005)。

与此同时,研究网络使用习惯的工具在这些年来不断得到发展并趋于成熟。例如,Young(1998a)引入了一套由八个是非题组成的诊断问卷(Diagnostic Questionnaire),用来评估使用者被网络占据思想的程度、上网的时间,以及网络对于使用者生活的影响。Brenner(1997)发展出一套关于过度使用网络、由32个是非题组成的网络相关成瘾行为量表(Internet-Related Addictive Behavior Inventory)。Morahan-Martin 及 Schumacher(2000)建立了有13个项目的病态使用量表(Pathological Use Scale)来评估大量使用网络会否负面地影响学业/工作、人际关系、个人压力、社会退缩,以及情绪转变。以上这些尝试均应用了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control disorder,例如嗜赌)

/12页

最新报告

更多>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