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籍

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

书 名: 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
英 文 名: Civilizational Practice and Contemporary Theoretical Dynamics of Volunteering
作 者: 何祎金
I S B N: 978-7-5201-7706-1
丛 书 名: 社会发展与志愿服务研究丛书 订阅
关 键 词:  文明实践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中国化
出版日期: 2020-12-01

中文摘要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当代社会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对志愿服务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结合历史与现实,本书梳理和考察了当代国内外志愿服务理论的新发展与新动态,以及志愿服务在社区、应急、医疗、体育、旅游和科技等领域呈现的新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发展也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对国内外志愿服务理论的系统考察,提炼和总结其中的先进经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以及志愿服务中国化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照。

<<
>>

文章列表

CommonID:DIR_71707972,ID:12685620,SiteID:14,Type:formerAidText,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3662,name:社会发展与志愿服务(代序),ShortName:,SubName:,EnTitle:null,EnShortTitle:null,EnSubTitle:null,Level:0,BookId:12685614,AbstractCH:null,AbstractEN:null,KeyWords:null,EKeyWords:null,SubjectWords:null,LiteratureId:12685619,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Y,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null,XmlID:null,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6:23:2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1-03 05:38:27.0,HitCount:0,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0,DownCount:0,AuthorInfos:null,BookPublishDate:2020-12-01 00:00:00.0,SearchTitle:社会发展与志愿服务(代序),ISBN:978-7-5201-7706-1,BookTitle: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社会发展与志愿服务(代序),_RowNo:1
CommonID:DIR_71707973,ID:12685622,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3663,name:第一章 导论,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85614,AbstractCH:运用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视野,《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一书对文明实践和当代志愿服务理论动态进行考察,以志愿精神、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为核心考察对象,同时关注国内外具体且有代表性的志愿服务实践,探讨志愿服务新近变化和发展趋势,以期丰富当前志愿服务的学术研究,为新时代的志愿服务研究实践工作贡献力量。,AbstractEN:,KeyWords:582638,25478,582639,EKeyWords:582640,26940,582641,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85621,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1X20205170001_000_001,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6:23:2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1-03 05:38:27.0,HitCount:60,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85623,DownCount:61,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0-12-01 00:00:00.0,SearchTitle: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研究导论,ISBN:978-7-5201-7706-1,BookTitle: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研究导论,_RowNo:2
CommonID:DIR_71707978,ID:12685625,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3664,name:第二章 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85614,AbstractCH:

志愿服务所表达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可以用志愿精神来概括。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与展开,是对志愿精神核心理念与价值的践行和发扬。本文对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考察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从精神与实践两维度阐释志愿精神的概念和特点;其次,对于志愿精神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结合价值理念与社会情境对志愿精神进行历史阐释;再次,从个体、组织、社区和社会四个维度理解志愿精神的社会整合功能,并从社会化的角度考察志愿精神的价值传承;最后,志愿精神具有历史性,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价值元素汇入,同时也会面临社会新思潮与新动态的冲击。具备新内涵的志愿精神与新形式的志愿服务兴起,是对社会历史变迁的回应。

一般而言,志愿精神表现为规范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首先,尽管志愿服务存在多元化的实践属性与特征,但是内在于志愿服务的精神却具有规范性的一面,它表达了特定的道德伦理与价值意涵。其次,慈善理念、互助与奉献的亲社会行为在人类文明中具有普遍性,同时在地区间又因为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在话语表达与实践方式上存在差异。志愿精神的巨大潜能,也被纳入21世纪的全球发展话语之中。

这种规范性与实践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现在对志愿精神的历史阐释之中。在方法上,文化阐释侧重追溯志愿精神理念与价值的历史;社会阐释则侧重考察诸种社会情境性因素对志愿精神塑造和实践的影响。两种阐释方法在解释对象上有所不同,但是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

此外,志愿精神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它在社会与成员间的继承和传递成为学者的考察对象,不同领域的志愿研究学者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丰富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社会化是社会价值传递的主要方式,它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与价值并将之内化,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虽然家庭与学校是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但是志愿服务参与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与价值传递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下,志愿精神可以从传统思想文化中寻找自己的文化基因与根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志愿精神是一套封闭的思想系统。社会变迁与新思潮的出现,冲击传统的志愿精神的同时,也为它注入了新鲜要素。本文的第四小节重点考察了志愿精神的变迁,及其在当代社会情境下面临的挑战。新现代性下个体主义的兴起或者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使学者担忧传统的志愿服务精神受到影响,志愿组织面临参与率下降以及无法吸引年轻人等问题。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晚期现代性或者后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固然和传统的工业社会不同,但个体化社会中内在的辩证关系依然为发展新的合作关系和社会团结提供了机会,这也为培育“新志愿服务”与“新志愿精神”创造了可能。

,AbstractEN:,KeyWords:25478,101877,354758,EKeyWords:26940,400819,187635,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85624,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1X20205170001_000_002,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6:23:2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1-03 05:38:27.0,HitCount:117,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85626,DownCount:75,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0-12-01 00:00:00.0,SearchTitle: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ISBN:978-7-5201-7706-1,BookTitle: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_RowNo:3
CommonID:DIR_71707986,ID:12685628,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3665,name:第三章 志愿服务与志愿者参与,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85614,AbstractCH:

在英语的《韦氏大词典》中,“动机”(motivation)一词包括了两层含义:首先,它表示激发(motivating)的行动或者过程;其次,表示激发、刺激或者影响的力量。激励与驱动是和动机相关的词语。71587194在中文语境中,“动机”表示“激发和维持个体行动,并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驱动力”。动机可以分为心理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两种,后者包括某种精神、信仰、价值和信念。两种语境下的解释存在相似之处,它们都强调“动机”是激发或者推动人们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内在的精神与价值动力,也可以是外在于个体的激励机制或者驱动力。

在当代日益多元化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实践也因为个体和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志愿者的参与方式和目的在不同代际群体、地理区域和文化背景下存在差异。在这一背景下,对志愿者参与动机的考察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在理论维度,志愿者动机是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同或者相似的志愿服务,志愿者参与的原因、表现和行为结构模式存在差异。对志愿服务的全面理解,需要解释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志愿者参与活动和承担志愿服务任务的动机成为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其次,在现实维度,对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系统考察与把握,是当代志愿服务组织制定组织目标和管理策略的重要依据,它在志愿者招募、技能培训、组织管理和志愿服务项目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天一项志愿服务的成功开展,往往需要管理者在任务设计和项目安排中充分考虑志愿者的动机需求,以招募到符合需求与高效率的志愿者。

本文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动机(motivations to volunteers)进行考察,结合国内外理论文献与研究案例,梳理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历史脉络与当代拓展。从心理学的需求层次理论到功能方法的提出,从简单维度的动机解释到复合多元动机的综合,从普遍与泛型志愿服务的动机研究到事件化与短期志愿服务的考察,志愿服务的动机研究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趋于规范和系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一些成熟量表的提出和完善,为展开跨国和跨文化的志愿服务比较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框架。

在全球化与国际合作越来越普遍的时代,比较视野下的志愿服务参与动机研究,志愿者的文化背景、志愿组织的制度情境与组织文化的差异成为考察的重点。另一方面,在社会变迁与人口流动加剧的背景下,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和任务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新变化对志愿组织发展可持续的志愿服务提出了要求。

,AbstractEN:,KeyWords:25478,582643,582644,EKeyWords:26940,75683,385725,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85627,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1X20205170001_000_003,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6:23:2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1-03 05:38:27.0,HitCount:131,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85629,DownCount:74,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0-12-01 00:00:00.0,SearchTitle:志愿服务与志愿者参与,ISBN:978-7-5201-7706-1,BookTitle: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志愿服务与志愿者参与,_RowNo:4
CommonID:DIR_71707993,ID:12685631,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3666,name:第四章 志愿服务与志愿组织,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85614,AbstractCH:

志愿组织是志愿服务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志愿服务的发生和进行,除了志愿者的参与,志愿组织或者志愿服务组织发挥的计划、组织与管理功能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并且,志愿服务的类型、内容和特点,所涉及的领域和运行方式,与志愿组织的类型和组织目标存在直接的联系。

对志愿组织的关注,虽然跨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普遍,但是不同学科之间,在解释对象和阐释方法上呈现了多元化的研究成果。社会学的研究侧重解释影响志愿组织成立和发展的外部社会环境与制度性因素,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变迁背景下考察志愿组织的社会功能,以及志愿组织面临的转型挑战,并对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志愿组织进行比较分析。社会政策领域的研究注重结合社会发展与政府政策演进来考察志愿组织的角色、功能变化,以及它与政府、市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则注重对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的解释,如对影响志愿组织运行效率和成本的分析、组织构成和成员规模产生的效应等。

本章对志愿组织理论和历史的梳理与考察,主要涉及以下几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在西方与中国两种语境下解释“志愿组织”的概念和定义。与中文对应的“志愿”与“组织”在英文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相互组合而成的概念虽然都表达了“志愿组织”的意涵,但是它们在用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志愿组织的概念和定义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其内容的变化与调整,是对社会变迁的反映。

第二部分梳理了理解“志愿组织”的一般化理论框架,主要涉及理论解释的层次、志愿组织的社会起源、志愿组织与其他部门的互动关系等理论。志愿组织虽然是理论解释的主要对象,但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组织的存在和实践,总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空间展开。因而,对志愿组织的系统考察,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制度性情境等因素也被纳入理论框架的解释机制中。

第三部分探讨了志愿组织的分类与功能。对志愿组织的分类,存在多元化的标准。系统分类的建立,有助于我们理解志愿组织的形式与功能。常见的分类标准包括:地域和活动领域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志愿部门转型的历史背景下,“混合化”的志愿组织成为一种新趋势,因为涉及不同属性的参与主体,所以在混合化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合作关系认同。

第四部分结合历史情境考察了志愿组织的兴起和变化。在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志愿组织的兴起和流变与国家、社会、历史和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移民潮的出现,志愿组织为缓和现代化对传统社会联结纽带的冲击,发挥了积极的社会整合功能。但是,西方历史上的志愿组织也存在精英化与再生产固有社会结构等的局限。志愿组织在构成特点和历史轨迹上的差异性也意味着,我们对志愿组织的历史阐释,需要结合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来展开。

在一些国家,志愿组织或者部门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被纳入社会政策的设计与考量中。第五部讨论了志愿组织与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两者在长期的历史互动中表现为一种“有张力的合作”,并受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转型的影响。在一些国家,政府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明确志愿组织或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厘清各自角色和责任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志愿组织在社会公共领域的作用。另一方面,受市场化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志愿组织也面临着管理和服务供应方式上的转型。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福利占主导地位的北欧国家,因为社会变迁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压力,政府与志愿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

,AbstractEN:,KeyWords:25478,67990,582651,EKeyWords:26940,139510,582652,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85630,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1X20205170001_000_004,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6:23:2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1-03 05:38:27.0,HitCount:69,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85632,DownCount:60,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0-12-01 00:00:00.0,SearchTitle:志愿服务与志愿组织,ISBN:978-7-5201-7706-1,BookTitle: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志愿服务与志愿组织,_RowNo:5
CommonID:DIR_71708006,ID:12685634,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3667,name:第五章 社区与社区志愿服务,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85614,AbstractCH:

从志愿者的来源进行定义,社区志愿服务分为广义和狭义定义两种。广义的社区志愿服务突出社区作为服务工作场域的对象,指在社区从事的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狭义的社区志愿服务泛指社区居民参与的志愿服务。综合起来看,社区居民既可以是志愿者,也可以是接受志愿服务的服务对象。于海综合了两种定义的特征,同时强调社区志愿服务的志愿属性和公益属性,指在社区场域内,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在不计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技能和财物,或其他任何自己可以支配的资源,为社区内有需要的(通常又是无能为力)居民提供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服务,以增进社区福利,改善社区问题(于海,1998)。

作为志愿服务的场域,“社区”也是现代社会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英文community对应的翻译包括“社区、社群和共同体”。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对“社区”含义的追溯,指出其词源来自古法文和拉丁文,表示具有关系、由情感所组成的共同体。自18世纪起,它表示一个地区的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各种复杂思潮相互交织,增大了社区一词的复杂性。一方面,它表达了直接与共同关怀的意涵。另一方面,它还可以表示存在不同形式的共同组织(威廉斯,2005:81)。但是,就概念而言,与有所“组织”不同,“社区”传达了共同体的情感联结与关怀的意涵。

这种共同体的关怀和情感,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阐释最具有代表性。滕尼斯在1887年的著作中,对礼俗社会(Gemeinschaft)与法理社会(Gesellschaft)进行了详细区分。社区和共同体对应了传统的礼俗社会,它表示由自然意志结合而成的小规模的社会实体,成员在其中存在亲密的关系与集体约束。与之相反,在现代的法理社会中,这一由理性意志构成的大规模社会实体,包含理性与非人格化的社会制度。滕尼斯对社区的经典定义,影响了西方社会科学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具有亲密联结的社区或者共同体生活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冲击或者衰退,对社区的复兴和激活提出了要求。

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中,社区意味着我们栖居在此的生活空间。社区的特点包括物理维度和人口维度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社区的物理维度包含环境、地理、建筑和空间规模等物理条件的情况。②人口维度的内容则包括人口构成、收入情况、受教育程度、流动人口状况、族群背景、宗教信仰等。此外,社区的形成和发展还衍生了相应的文化和集体心理认同,对文化与认同的激活与再造,被视为社区营造或者建设的关键路径之一。就社区志愿服务而言,因为社区属于社会的小单位,志愿者以家庭为单位,且通常具有邻里关系,所以大部分志愿活动关注的问题和目标,都集中在小规模的情境中,它致力于解决和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地方性小问题。换言之,以社区为单位的志愿服务是我们感受最为深切,也是最为常见的志愿服务形式之一。

,AbstractEN:,KeyWords:62708,55567,582659,EKeyWords:144442,55633,582660,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85633,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1X20205170001_000_005,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6:23:2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1-03 05:38:27.0,HitCount:109,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85635,DownCount:80,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0-12-01 00:00:00.0,SearchTitle:社区与社区志愿服务,ISBN:978-7-5201-7706-1,BookTitle: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社区与社区志愿服务,_RowNo:6
CommonID:DIR_71708018,ID:12685637,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3668,name:第六章 应急志愿服务,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85614,AbstractCH:

应急志愿者(emergency volunteers)是指在应急准备与反应工作中,无偿付出时间和努力的志愿者。与应急志愿者相关的概念是“救灾志愿服务”(disaster volunteerism),它表示“个人或者组织自愿无偿对灾害的准备、应对、恢复和减轻工作提供帮助行为”(Montano,2020:217)。应急志愿者承担的工作包括:消防、急救、交通、物资分配、灾后重建等。通常意义下,救灾志愿服务也属于应急志愿服务领域的范畴。

本章考察了应急志愿服务的历史发展,应急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过程,以及在当代遭遇的挑战和数字化的新发展。在结构安排上,主要由四部分的内容构成。

首先,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紧急事件,不仅有组织化应急志愿者的参与,还有大量自发志愿者进入现场,为灾民和伤者提供救助。多元化的志愿者构成和志愿服务工作,尽管代表了重要的社会力量,但在缺少引导和管理的情况下存在无序参与的可能,这一现象对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协同治理提出了要求。

其次,在当代的灾害管理战略部署中,志愿者与志愿组织在救灾、抗灾中的表现越来越受到政策部门的重视。对韧性社区的建设与培育,强调社区在遭遇灾害和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与复原能力。其中,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力量被纳入应急管理系统之中。并且,在一些韧性社区的发展项目中,建立社区与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之间的常态化合作机制,成为韧性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再次,在应急志愿服务的治理与制度化建设部分,探讨的问题包括:如何在法律法规层面提供对志愿者的保护与支持。此外,在救灾现场,自发志愿者的涌入对管理和协同问题带来的挑战,不仅需要在准备阶段做好充分的预案,在灾害现场也可以通过设立应急指挥部门的方法对自发志愿者进行管理,以合理地分配救灾资源和救助力量。一些国家对灾后志愿服务工作的总结,认识到应急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设立提前注册、评估和分级的资质认证系统,实现对应急志愿者的良性治理。

最后,随着对应急志愿服务需求的上升,在一些国家对应急志愿服务的需求存在“失衡”与“滥用”的情况。普通市民一些不合理的需求打击了应急志愿者的积极性,并给应急志愿服务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另一方面,随着21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数字与网络志愿服务拓展了志愿者参与救援工作的空间和可能。一些具备信息技术背景的志愿者通过建立灾害信息平台与应用的方式,从事数据收集、分析和传递灾害信息、为救援工作提供地图引导等工作,他们以“不在场”的方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

,AbstractEN:,KeyWords:561214,101877,582665,EKeyWords:582666,400819,582667,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85636,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1X20205170001_000_006,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6:23:2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1-03 05:38:27.0,HitCount:93,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85638,DownCount:71,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0-12-01 00:00:00.0,SearchTitle:应急志愿服务,ISBN:978-7-5201-7706-1,BookTitle: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应急志愿服务,_RowNo:7
CommonID:DIR_71708032,ID:12685640,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3669,name:第七章 医疗志愿服务,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85614,AbstractCH:

“医疗志愿者”(medical volunteer)是指利用自己的医疗知识和技能,无偿为他人提供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的志愿者。医疗志愿者的发展,是促进社会福利更加完善及社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2016:4)。医疗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最为常见的种类之一,在地方社区和自然灾害现场,只要是人类有需要的地方,总是能看到医疗志愿者的身影。

以美国和英国为个案,本章讨论了医疗志愿服务兴起的历史。在美国历史上,为战争中受伤士兵提供救助的护士志愿者代表了医疗志愿服务者的早期形象。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免费医疗诊所”(Free Health Clinics)这类草根组织开始兴起,为无法获得国家福利系统支持的人提供救助服务。在英国的国家医疗服务系统正式确立之前,民众的健康和卫生问题主要由志愿部门负责,在社区的“志愿医院”中,大量医生和护士提供医疗志愿服务。但是,随着福利国家的现代化转型,志愿医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本章还考察了当代国际医疗志愿服务的展开情况,并探讨了这类志愿服务当代实践的特点。当代国际医疗志愿服务存在固定的模式,主要表现为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或者落后国家派遣医疗志愿者,医疗志愿服务的内容包括直接为患者提供救助与医疗教育培训两类。因为目的地国家的医疗资源和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医疗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专业主义程度有较高的要求,既要求利他主义的价值伦理与奉献精神,又要求医疗志愿者有较高的技术素养和专业水平。同时,在一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医疗志愿服务项目中,对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的医疗工作者进行专业技能与医学知识培训,有助于地方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并通过培养本土医护人员为更多的人服务。

最后,国际医疗志愿服务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消极影响,它们在过往的研究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除了常见的医疗资源与经费短缺,以及志愿组织的可持续性等问题,本章在最后部分探讨了国际医疗志愿服务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和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国际志愿服务通常在跨国与跨文化的背景下展开,文化问题成为影响医疗志愿者工作效率,甚至是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它也要求志愿者在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地方文化的特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AbstractEN:,KeyWords:582672,582673,318306,EKeyWords:582674,582675,69093,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85639,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1X20205170001_000_007,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6:23:2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1-03 05:38:27.0,HitCount:41,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85641,DownCount:53,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0-12-01 00:00:00.0,SearchTitle:医疗志愿服务,ISBN:978-7-5201-7706-1,BookTitle: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医疗志愿服务,_RowNo:8
CommonID:DIR_71708042,ID:12685643,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3670,name:第八章 当代志愿服务的新发展,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85614,AbstractCH: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志愿服务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这也拓展和丰富了志愿服务的活动领域和价值内涵。本章选取四种有代表性的志愿服务形式,结合中国情境下的研究实践,探讨志愿服务在当代的新近发展与趋势。

首先,我们对志愿服务的传统理解,强调它的利他主义特征与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但是在20世纪末,志愿服务的“休闲”内涵越来越受到重视,志愿服务与休闲内容的结合,也被概括为一种“严肃的休闲”(serious leisure)活动,它构成了我们在当代理解志愿服务的新范式。联合国对志愿服务的分类,也将“休闲”列为一种正式的志愿服务类型。

其次,作为一种全球现象,多元化的体育运动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体育运动蕴含的丰富社会性,促进了民众的社会参与,推动了社区与社会融合。在许多大型赛事中,体育志愿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国际奥组委也把志愿精神当作奥运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并且,体育与志愿服务的结合,在当代越来越受到青年志愿者的喜爱。培育和发展体育志愿者,提高社会参与和社会整合,也被纳入一些国家的体育发展战略中。

再次,在当代许多国际志愿服务项目中,旅游与志愿服务的结合衍生了旅游志愿服务的新形式。志愿者在旅行中不仅体验到多元文化与不一样的社会环境,还在这一过程中参与地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在服务地方社会与人的同时形成积极的自我体验。有研究认为旅游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有着深远的影响,与不同文化的互动可以培育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自我反思精神。旅游志愿服务也表现为实现个人发展与利他主义的结合。

最后,科技志愿服务是我国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播科学知识与理念,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章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科技志愿者:第一种科技志愿者具备专业的科技背景,构成群体以科技领域的工作者为主,他们承担了科普志愿服务与专业领域的科技志愿服务等工作。第二种科技志愿者则来自广大民众,他们作为志愿者参与了科技相关的研究过程或者项目,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形式的科技志愿服务也不断涌现。例如,志愿计算和志愿分布式计算在21世纪凝聚了全球终端的计算能力,在科研项目的大型数据分析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AbstractEN:,KeyWords:582680,582681,582682,582683,EKeyWords:582684,582685,582686,582687,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85642,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1X20205170001_000_008,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6:23:2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1-03 05:38:27.0,HitCount:80,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85644,DownCount:70,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0-12-01 00:00:00.0,SearchTitle:当代志愿服务的新发展,ISBN:978-7-5201-7706-1,BookTitle: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当代志愿服务的新发展,_RowNo:9
CommonID:DIR_71708056,ID:12685646,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3671,name:第九章 数字时代的志愿服务,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85614,AbstractCH:

21世纪的数字时代,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各种网络和数字产品越来越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改变了志愿服务的组织与实践方式,相关话语和概念也在志愿服务领域日渐被人们接受。虚拟志愿服务(virtual volunteering)(Cravens & Ellis,2000)、在线志愿服务、e-志愿服务(e-volunteering)和网络志愿服务(net volunteering)(Amichai-Hamburger,2008)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

从最初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和异地的志愿服务到全球信息平台的建设,数字时代的志愿服务在近20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志愿者招募、项目培训、任务实践、服务创新、资源动员和组织管理运营中,信息通信技术与志愿服务实现了高度融合。并且,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过程中,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战略赋能者”引导了传统志愿服务组织的转型。本章梳理和考察了数字时代志愿服务的发展脉络,并结合实践经验探讨了志愿服务发展的 新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从最初的“管理工具”到社交媒体或者社交网络的兴起,技术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发展进化交织在一起,并对我们在数字时代迈向“以人为本的网络志愿服务”提出了要求。

,AbstractEN:,KeyWords:116765,582693,582694,EKeyWords:116766,582695,582696,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85645,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1X20205170001_000_009,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6:23:2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1-03 05:38:27.0,HitCount:80,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85647,DownCount:69,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0-12-01 00:00:00.0,SearchTitle:数字时代的志愿服务,ISBN:978-7-5201-7706-1,BookTitle: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数字时代的志愿服务,_RowNo:10
CommonID:DIR_71708067,ID:12685649,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3672,name:第十章 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国化探索,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85614,AbstractCH:对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理论建构,要以中国志愿服务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发展为基础,梳理和考察志愿服务在不同阶段的特点、类型和模式。同时要关注中国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以及这一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应对措施和建设经验。在经验概括和理论考察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归纳概括出中国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形成中国志愿服务的“中国话语”,为进一步的国际比较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性概念框架。,AbstractEN:,KeyWords:31589,582639,582697,EKeyWords:31645,582698,67992,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85648,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1X20205170001_000_010,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6:23:2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1-03 05:38:27.0,HitCount:52,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85650,DownCount:60,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0-12-01 00:00:00.0,SearchTitle: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国化探索,ISBN:978-7-5201-7706-1,BookTitle: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国化探索,_RowNo:11
同系列图书
相关图书
引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