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籍

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

书 名: 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
英 文 名: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Modernity in Western China
作 者: 牛学智
I S B N: 978-7-5201-7770-2
丛 书 名: 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库 订阅
关 键 词:  文化自觉 西部文化 西部现代性
出版日期: 2021-01-01

中文摘要

本书是全面阐述与探讨西部现代性的一部著作。主要通过系统分析西部人文话语与西部人文形象符号形成的历史、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深入研究现代性在西部缺失或不足的现实。指出只有从文化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经济学及相应的知识构建上,纳入新型城镇化语境,才能提升西部现代性水平。既需继承和发扬西部文化的既有优势,更需打破人为的西部特殊性构造,方能切实推动西部文化整体走上现代性的自觉轨道。

<<
>>

文章列表

CommonID:DIR_71691965,ID:12637658,SiteID:14,Type:formerAidText,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2924,name: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库编委会,ShortName:null,SubName:null,EnTitle:null,EnShortTitle:null,EnSubTitle:null,Level:0,BookId:12637638,AbstractCH:null,AbstractEN:null,KeyWords:null,EKeyWords:null,SubjectWords:null,LiteratureId:12637657,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Y,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null,XmlID:null,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3:49:30.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2-27 09:15:57.0,HitCount:0,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0,DownCount:0,AuthorInfos:null,BookPublishDate:2021-01-01 00:00:00.0,SearchTitle: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库编委会,ISBN:978-7-5201-7770-2,BookTitle: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库编委会,_RowNo:1
CommonID:DIR_71691966,ID:12637662,SiteID:14,Type:formerAidText,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2925,name:总序,ShortName:null,SubName:null,EnTitle:null,EnShortTitle:null,EnSubTitle:null,Level:0,BookId:12637638,AbstractCH:null,AbstractEN:null,KeyWords:null,EKeyWords:null,SubjectWords:null,LiteratureId:12637660,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Y,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null,XmlID:null,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3:49:30.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2-27 09:15:57.0,HitCount:0,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0,DownCount:0,AuthorInfos:null,BookPublishDate:2021-01-01 00:00:00.0,SearchTitle:总序,ISBN:978-7-5201-7770-2,BookTitle: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总序,_RowNo:2
CommonID:DIR_71691967,ID:12637665,SiteID:14,Type:formerAidText,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2926,name:前言,ShortName:null,SubName:null,EnTitle:null,EnShortTitle:null,EnSubTitle:null,Level:0,BookId:12637638,AbstractCH:null,AbstractEN:null,KeyWords:null,EKeyWords:null,SubjectWords:null,LiteratureId:12637664,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Y,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null,XmlID:null,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3:49:30.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2-27 09:15:57.0,HitCount:0,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0,DownCount:0,AuthorInfos:null,BookPublishDate:2021-01-01 00:00:00.0,SearchTitle:前言,ISBN:978-7-5201-7770-2,BookTitle: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前言,_RowNo:3
CommonID:DIR_71691968,ID:12637670,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2927,name:绪论,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37638,AbstractCH:本文是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的绪论,以选题缘起与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基础,分析了选题的现实价值与意义,介绍了额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理路与方法,最后介绍了本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情况。,AbstractEN:,KeyWords:35717,613414,8614,EKeyWords:38322,613415,24379,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37668,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2X20195991001_001,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3:49:30.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2-27 09:15:57.0,HitCount:23,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37671,DownCount:7,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1-01-01 00:00:00.0,SearchTitle: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研究绪论,ISBN:978-7-5201-7770-2,BookTitle: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研究绪论,_RowNo:4
CommonID:DIR_71691994,ID:12637675,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2928,name:第一章 西部话语发现:西部人文话语生成及其语境,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37638,AbstractCH:

本研究中“西部话语”特指“中国西部话语”。而“中国西部话语”又自然分为“中国古代西部话语”与“中国现当代西部话语”。“中国古代西部话语”,必须提到清代西北舆地学这一学派。清代西北舆地学,是18世纪期间研究新疆地理的一个学派,随着国内形势和学术导向的发展,其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到青海、西藏和内蒙古,最后与蒙元史研究合流,蒙元史研究成为这一研究的主流,形成清代后期一大学术潮流。既然是“显学”,西北舆地学研究成果在清代便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清代学者的新著,另一类是清儒对先秦两汉宋元明诸代西北地志著作的校正与注疏。清代最为著名的西北舆地学学者有祁韵士、张穆、洪亮吉、徐松、何秋涛、龚自珍、魏源等。至于西北舆地学著作,更是卷帙浩繁,统揽大多数西北舆地学著述,由于基本是古代西北地志描述与论述,也就不能称之为文化自觉意义的“话语”。“话语”者,肇始于现代哲学文化学,是现代人文研究的重要产物,是现代性觉醒的标志,有强烈的主体性诉求。鉴于此,这里的“西部话语”也就只限于现当代中国西部人文研究观念、形象与价值模式,有着极其明确的西部身份确认意识,乃至把西部自我中心化。由此而形成了某种在现代社会、现代文化内部相对独立存在的所谓西部话语、西部形象与西部价值模式。这便是典型的“自致角色”与“先赋角色”,特殊化处理西部的目的在于对抗想象中的“现代性危机”。毫无疑问,这种人文研究既不是清代西北舆地学,也不是现代哲学文化学的西部研究。

“西部话语”作为当代中国普遍性人文研究的一个特殊现象,大量的研究成果显示,它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新边塞诗”,紧跟其后的是1984年电影理论家钟惦棐先生关于西部电影的提倡,最后的理论完善期大概要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因为这个时期冠名“西部”的电影、文学、文化等其他人文研究著作才开始大量出版面世。单篇论文、各种地方文学史编写除外,成规模且具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青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西部文学论丛”,包括余斌的《中国西部文学纵观》、周政保的《高地上的寓言》、管卫中的《西部的象征》和燎原的《西部大荒中的盛典》,1997年李继凯的《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马丽华的《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以及稍后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肖云儒的《对视文化西部——肖云儒文化研究集》等。2004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经常被“西部电影”研究者征引的《大话西部电影:与中国西部电影精英面对面》,也都属于“西部话语”最早的发凡之作了。

中国西部电影精英“面对面”的事发生在2004年,这肯定不是一个巧合,但奇怪的是,这一次关于“中国西部电影”的严正理论之后,以“西部电影”走俏的影像叙事及其审美符号就真的转向了。2002年杨亚洲导演的《美丽的大脚》、2004年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以及2006年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等,只能移交给“新西部电影”来分析处理了。无论叙事方式、镜头姿态、取材特点,还是讲述所谓西部故事的视角、提取的审美主题,已经完全不是“西部电影”能解释得了的。

差不多在“西部电影”如强弩之末之际,文化研究、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似乎才开始正面强攻西部文学,西部文化、文学也仿佛成了新的学术增长点。2002年彭岚嘉和陈占彪的《中国西部文化发展战略研究》、2004年丁帆主编的《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2007年韦建国和吴孝成等人的《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西北多民族文学》等的出版,意味着中国西部话语作为人文话语之一种,正式进入新阶段。紧跟其后的文学专论,比如赵学勇和孟绍勇的《革命·乡土·地域: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史论》、韩子勇的《文学的风土》《深处的人群》、李兴阳的《中国西部当代小说史论(1976—2005)》等,再加上逐年以倍数增长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国家项目中西部项目差不多占1/3)71569238,这个量应该说已经不少了,另外,近年来一些高校硕博毕业生,特别是传媒与影视方向的毕业生加入研究团队,“中国西部电影”似乎也成为一个热门,成果甚为壮观71569239

梳理庞大的研究成果后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在文学研究方面,“中国西部”仍然包括西北七省区和西南地区诸省份;哲学文化研究方面,受古代秦文化熏染较深的当代陕西要不要划归到西北文化片区,依然聚讼纷纭;而电影研究方面,把握研究者的旨意,从底气十足的“西部电影”到普遍人性、全球化寻根文化思潮促生的“新西部电影”,所谓符号特点鲜明的“西部话语”似乎趋向于消散了。无论历史地理认知上的差异,还是“西部”文献惯性使然,给人的感觉是,“西部话语”总有为特色而特色的学术造作嫌疑,或者为彰显某个突出要素而故意为之的痕迹。当然,在很多称得上西部人文研究的成果中,“西部文学”研究表面看起来并不是静止的和固守概念的,分开来仔细分析每一个学者的用心,除了传统的个案研究、社会历史及文化心理分析、知人论世之外,对于现代性、后现代性甚至解构主义方法等的研究都似乎并不缺少。可是,以自觉的文化现代性为价值尺度重新打量,现有的西部话语生产——那种要么缘于地域规定性,要么囿于学科规定性和产业化思维所导致的特殊符号化现象,实际上亟须全面清理。否则,“中国西部”和“中国西部话语”就仍然只能是话语的惯性繁衍,无法与整体上已经进入新型城镇化和消费主义的西部现实匹配,学术的脱节就是迟早的事。

深入地解释以上问题,显然需要一个整体的结构框架。在这里,首先要做的基础工作是,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西部话语被发现的历史原因、当初的文化期许,以及它的学理诉求问题。至于“中国西部”(为取得与既有西部人文研究称谓的一致性,仍用“中国西部”)的地理范畴,本书一般包括西北和西南,而“西部话语”则只指围绕西北人文特点展开并自然扩大到与西北特征类似的西南相关人文研究及其符号发现。之所以如此,至少有三个原因需要特别说明。一是从国家层面看,自1998年第一轮“西部大开发”到2008年第二轮开发,西北和西南事实上被划成了同一等级的经济共同体,这意味着地理特点并非完全相同的两个片区,因为经济、人口、教育诸方面发展节奏的接近而差不多拥有同质化的人文面貌,其普遍性现象符合抽样人文分析。二是从既有人文研究成果看,“多民族”正是西北和西南的共性,基于建构的思维所看到的特色化多民族人文样态,正是本书用文化现代性审视和清理的基础。三是着眼于现实考虑,如马强的《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和林竞的《蒙新甘宁考察记》这一类著作显示,一方面南宋以降,已经很少有人去西北,“内地对西北地区的地理考察受到严重阻碍,只能根据传闻记述之”,故被主题化、符号化的概念多有“西部感觉地理”现象。关键是这个把西部地理感觉化而构成的一套表述方式和话语言说体系,在西部地理地貌变化无几的当前,也基本是现如今关于中国西部话语的前期研究探索,至今亦未曾有大的改观。另一方面因为古代和近现代信息及交通阻隔,西部现实世界的现状,很容易被文人雅士想象性地绑架到所谓宗教神秘文化,乃至于主客观不分,直到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人性观中迷失人作为主体的主体性,导致所有的探索与研究仅仅是停留于原始“互渗律”层次上的幼稚的思维方式71569244,留下来的只会是可意会不可实证,甚至与当前西部微观日常生活世界相脱节,无法体察西部现代社会运行状况和西部人的现代性觉醒程度的,看似极其高迈张扬,实则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西部精神”。

究其原因,重要的不外乎这么几种流行学术观念在暗中推动。第一,199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萨义德的《东方学》中译本在大陆发行,其“他者”理论和视角,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世界把东方他者化的视角,很快转换到了国内的中西部学术上,自我西部化、自我东方化,在研究者看来实际上就等于非殖民化。于是乎,西部不仅变成了西部学者表达身份焦虑的理想地,同时也成了“中心”城市、中东部学者曲线救学术的首选之地。第二,吉登斯等哲学社会学家类似于“现代性的后果”“全球化后果”等理论的风靡,连带而来的“现代性焦虑症”一而再再而三在中国大陆轮番登场,在文化、文学研究领域仿佛弥漫了一种文化危机,乡愁情结、寻根情结、传统文化情结以及“国学热”几乎一夜之间成为学者、批评家争相追逐的桃花源。导致的结果是,西部既有的人文话语特征正与全球化的文化寻根热里外呼应,无论“自致角色”,还是“先赋角色”,都似乎成了责无旁贷的学术赋形,解决文化危机的途径不仅在广袤的西部,就是把学术的终极目的完全放到西部,也再恰当不过了。

有了这样两个大背景垫底,深埋在西部现实深层的文化现代性诉求,反而被强势的、正面的乃至“正宗”的西部话语遮蔽了,这正是笔者从西部话语发现的原始意义来探讨这一问题的主要理由。

,AbstractEN:,KeyWords:613416,613417,455259,25381,EKeyWords:613418,375021,613419,64205,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37673,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2X20195991001_002,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3:49:30.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2-27 09:15:57.0,HitCount:19,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37677,DownCount:9,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1-01-01 00:00:00.0,SearchTitle:西部话语发现:西部人文话语生成及其语境,ISBN:978-7-5201-7770-2,BookTitle: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西部话语发现:西部人文话语生成及其语境,_RowNo:5
CommonID:DIR_71691999,ID:12637685,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2929,name:第二章 西部符号生成:西部形象与人文话语再生产,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37638,AbstractCH:

中国“西部形象”与相应的“人文话语”,是建立在西部艺术符号之上的一个凝练形式。没有相对独特的西部艺术符号,西部形象及相应的人文话语,就很难成立,更谈不上再生产。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符号再生产,借鉴了文学理论分支中的结构主义或符号学研究成果的一些启发。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评论家罗兰·巴尔特有一本薄薄的册子叫《符号学原理》,可算是文学符号学的开山之作,因为它属于一种“实用性、暂行性较强的分析方法汇编”,并且其主要是对文化和文学现象的两种普遍意义构造的,即直接意义系统(直指作用)和间接意义系统(涵指作用)的构成分析。严格说,巴尔特的符号学原理其实是文学文本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论,所谓“分析者和批评家应该透过文学和文化文本的表面意思,达到其底层及诸隐喻层上的‘背后’意思”,关注的是文学和文化文本内因特殊视点而导向的作者意图。继巴尔特之后把符号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苏联文学理论家洛特曼和把叙事学活用到符号学中的法国学者A.J.格雷马斯的研究正是如此。据说他们两个的探索,代表了符号学的新进展。前者通过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作品中宇宙的两个空间轴和但丁《神曲》中不同层次空间感,得出结论说,在但丁那里,淫、贪、盗、诈等不是不同的罪恶,而是同一罪恶的诸种外显形式,由此可见“中世纪文化数字表达系统与当时意识形态的关联”。后者以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鸲鹆》为例,其中鸟最终抛弃有钱有权的王爷回到原主人身边,说明鸟与原主人呈友谊关系,与王爷则呈金钱售买关系,这个方法由对人物关系的清晰把握而被广泛运用于结构主义文化和文学研究。

重蹈符号学的技术主义覆辙,根本看不见真正的意识形态状况。这个局限,与其说是文学理论及其符号学的弊端,毋宁说是结构主义的盲区。

中国西部符号因西部形象和人文话语而突出,其中不乏西部艺术再生产的功劳,同时,这生产主要得益于“被看”“被认识”,即是说,中国西部形象和围绕它的符号、人文话语方式的再生产,实际上包含着各种社会思潮。在“缺什么补什么”的当前语境,仔细推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部话语的“被发现”到“新西部电影”阶段,西部“特色”被一般城镇小市民文化趣味所收编,可以说中国西部世界几乎充斥着国内若干重大的人文诉求声音,它们彼此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存在。其中的原委,可以以中国学者周宁的研究作为镜鉴。周宁在其著作《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上下册)和《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中用近百万字的篇幅,梳理了以1750年前后为界的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形象。西方中世纪政教统一、启蒙运动和现代性话语,不仅体现着传教士、商人、旅行者、军人和留学生等的讲述和建构,也渗透着知识分子的“东方主义”。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和孔夫子的中国,可能分别对应着西方世界的中世纪、“延长的16世纪”和启蒙运动。无论“孔教乌托邦”“停滞的帝国”,还是日本人眼里“巨大的他者”,其中描述中国形象的“落后”“专制”“野蛮”,均镶嵌在“西方进步大叙事”、“西方自由大叙事”和“西方文明大叙事”之中,“进步”、“自由”和“文明”的价值体系及话语方式,因中国而构成。正如周宁对他的研究对象的警惕一样,他说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基本停留在传说和旅行者的猎奇中,唯独不在现实中。笔者这里只取周宁的方法和视角,并不全盘赞同其结论,因为笔者要正视的是近四十年来的中国西部现实,而不是纸上西部、文献学里的西部。从这一意义来看,周宁的论述,其实并未超越他的初衷。因为,当他从西方的三大叙事中逻辑性地推知中国的自我认同时,非但走向了“自我东方化”,而且对进步、自由和文明的理解也多有虚无主义嫌疑,特别是对评价中国现代性及中国现代性程度到底以什么为基本参照来评价的理解,尤其如此。

这里引入周宁的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视角,不是说中国中心城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西部形象,就像西方的中国形象一样,完全充满着意识形态因素;或者要探讨既有西部形象、西部人文话语方式,就必须把关注投到西部之外,而是说中国西部的情况肯定不同于周宁研究的西方的中国形象。因为周宁研究的西方的中国形象,看得出,首先是受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影响,属于后置视角下的中国本土文化认同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剥离不同历史阶段西方话语中的中国形象;其次,重点是西方文献学或其他普通读物、曾一度畅销的读物中的中国形象,也就是说,研究者眼里的中国和西方本来是不平等的关系,这就导致层层剥离之后的中国形象,道德的和民族主义的话语修辞始终占据着压倒性优势,非但不利于理性衡估现实中的中国,而且不可能对中国本来形象进行还原和再度审视。尽管如此,究其实质,诚如第一章所讲,如果没有“被看”和“被发现”,西部就不会“先赋角色”“自致角色”,中心城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也就不会如此理所当然地向西部索求“特色”。从这一角度看,周宁的视角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启示。简而言之,正因为西部“被看”“被发现”,只要经济主义、科技主义、发展主义横扫过的地方,基本因过度开发而自然生态严重恶化、人文情调格外缺失和社会机制异常错位,哪怕对于西部民间鬼神崇拜和宗法文化程式等的“复归”,仿佛也救急式地成了人们叙述的重点,甚至构成了评价中心城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标准,乃至当然参照物。这时候,西部话语的再生产,自然变成了意识形态需要。由此看,其中的情况很像周宁笔下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形象。从惊叹到崇拜,以至于把中国想象成哲人王及哲人统治的国度,中国也就直接是柏拉图理想国被兑现的“孔教乌托邦”之地。同样的,当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为经济饱和所挤压、仿佛风干了的木乃伊之时,西部日常生活的慢节奏和现代社会机制运行中的迟缓,包括西部都市中的“村落化”人文状态,恰好语境性地变成了人文修辞的话语场。凡此种种,大体而言,基于此的再生产,可能包括这样几种极端化形式——唯其极端化放大,价值方才突出——被普遍化的神秘主义文化,被典型化的民间宗教文化和被道德化的苦难形象等。它们都被不同程度地统摄在西部传统乡村文化与元典宗教文化精神之下。

,AbstractEN:,KeyWords:613420,613421,613422,EKeyWords:613423,613424,613425,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37684,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2X20195991001_003,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3:49:30.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2-27 09:15:57.0,HitCount:21,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37687,DownCount:7,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1-01-01 00:00:00.0,SearchTitle:西部符号生成:西部形象与人文话语再生产,ISBN:978-7-5201-7770-2,BookTitle: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西部符号生成:西部形象与人文话语再生产,_RowNo:6
CommonID:DIR_71692004,ID:12637696,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2930,name:第三章 西部乡村处境:现实村落“终结”与人文村落兴起,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37638,AbstractCH:

西部符号和符号化西部,是西部他者化和西部“自致角色”“先赋角色”的两个典型结果,其原因自然来自多方面,但主要推动因素大致说来,其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文化相对偏传统的历史和现实前提下,出于身份认同上的异常焦虑感和价值认同上的强烈错位感考虑,再加上全球化这样一个粗糙思维方式的反复渗透,把“中国西部”与“中国传统经验”、“中国传统文化”画等号,便成了多数研究者冥冥当中的一个自然推论。古典西部话语和民间民俗文化话语、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话语,也就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当前西部人文的主要逻辑框架。如此一来,当前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话语中的西部,在此研究惯性中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死角”。或者说,曾经无数次用于建构西部人文形象的西部古典文献、民间民俗文化和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叙事,当它们共同遭遇前所未有的社会巨变、时代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后,实际上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了。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简而言之,以今日眼光来审视,如果我们模仿摄影术语,若把镜头再推得近一些,来个特写,显而易见,上一章已经述及但展开还不充分的地方,就有必要在这里继续进一步讨论。

它们是扭结在现实村落“终结”而人文村落兴起这一总标题下的一系列小问题,比如西部大开发与农村文化共同体瓦解,生态移民与“村落终结”,传统文化热与普遍的政治疏离感等。

,AbstractEN:,KeyWords:613426,613427,48220,47254,EKeyWords:315380,613428,65624,218032,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37694,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2X20195991001_004,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3:49:30.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2-27 09:15:57.0,HitCount:22,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37698,DownCount:9,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1-01-01 00:00:00.0,SearchTitle:西部乡村处境:现实村落“终结”与人文村落兴起,ISBN:978-7-5201-7770-2,BookTitle: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西部乡村处境:现实村落“终结”与人文村落兴起,_RowNo:7
CommonID:DIR_71692008,ID:12637701,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2931,name:第四章 西部文学启蒙:现代性与西部文化自觉,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37638,AbstractCH:

一般性地看,西部现实村落的“终结”与人文村落的“兴起”,非但没有什么冲突,还很合逻辑。很清楚,“终结”与“兴起”之间的确是一个由因导果的过程。然而,问题的关键正在于超时空的情感诉求对道德伦理的征用上,以及由此征用而导致的对现实西部的误判。所以,无论是西部大开发的终极目标,还是生态移民造成的“空村”,都不宜当作偶发的或个案来看待。毫无疑义,它们都是以顶层设计的强势政治经济话语来影响乃至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这个时候,如果稍有不慎,人文知识分子的“乡愁叙事”和一般群众的村落化宗法文化“复归”,一旦形成某种集体无意识,都将意味着对现实问题的有意逃避。本来合情合理的“乡愁寄托”或者如法国哲学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所谓象征意义的“交换”,就会成为没完没了的观念生产,对社会现实问题及人本身问题的解决就会一再延误。暂时性情感诉求和长期以来村落化宗法文化惯性,如果不去主动干预,就会被不断放大,那个时候,现代社会、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所一直呼吁的启蒙思想,则必然屈居很次要的位置。甚至极端者,诸如西方话语中被刻意突出的“反现代性”“现代性的困境”“现代性危机”等,就会连同它的派生物“身份危机”“文化危机”一起,迅速弥漫开来,反而给人们造成一个错觉,似乎我们只要守住原来的本土文化即可,无须发展乃至提升本土的东西。

毋庸赘述,这样的一种或几种流行说法,在社会并不发达甚至还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表现得格外突出,因此与之相伴而生的文化、文学等,其征候也就异常之突出。深究其中的原因,有西部人文惯性作祟,但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某种自觉的选择。比如对文学之为文学的“自洽”叙事、对传统乡土模式的固守等,都是值得重新审视并清理的内容。从这一角度而言,西部文化自觉意识的培植,其实更迫切需要文化现代性这个价值支点。把文化现代性内置于当前西部文化现实,内在于西部文学新经验,便成了西部文学启蒙的当务之急。

,AbstractEN:,KeyWords:613429,167846,613414,EKeyWords:613430,180144,613415,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37699,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2X20195991001_005,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3:49:30.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2-27 09:15:57.0,HitCount:21,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37703,DownCount:7,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1-01-01 00:00:00.0,SearchTitle:西部文学启蒙:现代性与西部文化自觉,ISBN:978-7-5201-7770-2,BookTitle: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西部文学启蒙:现代性与西部文化自觉,_RowNo:8
CommonID:DIR_71692013,ID:12637708,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2932,name:第五章 西部城市现状:西部新型城镇与新型城镇小市民文化,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37638,AbstractCH:

从传统乡村到新型城镇、从新型城镇到都市,或者把传统乡村、新型城镇和都市并置,然后再来衡量由不同生存空间而生成的文化,经验告诉我们,传统二分法,即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虽然有交叉、转化,但基本形态则变化不大。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口流动是自发的,而不是政策性的或被动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选择确保了文化认同上的相对恒久性,这也是不同文化形态反而因相对的“封闭”得以自洽、自足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看,“离乡不离土”和“既离乡又离土”的概括不管建立在怎样的现实基础上,用来解释城与乡之间的文化张力以及由此张力造成的价值观念变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无疑是准确的。

然而,党的十八大以来,当新型城镇化的提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构成整个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乃至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逻辑之时,传统分野的城与乡文化格局便被打破了。以传统村落生活形态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以城市现代生活样态为代表的现代或当代文化,从此不再泾渭分明。暂时还很不成熟但经过痛苦改革有望朝成熟方向发展的现代农业,暂时还很不成熟但经过改革阵痛有望朝成熟方向过渡的现代市民社会,暂时还很不成熟但经过科学评价机制和积极作用有望朝成熟方向发展的大众文化,都将在艰难适应中,接受对方的检阅。或者相反,物质的现代农业内部、市民社会内部和大众文化内部,仍然依其惯性力量,进行着隐性而又固执的冲突和分解,致使农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大众文化现代化成为真正的难题。它们之间相互打架、相互消解、相互抵抗,可能会成为一时之常态,直到预期中的现代农业转化为新型农民文化,现代市民社会运作法则转化为城市文化,大众文化自觉地以文化现代性为其价值支点。在这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中,与其说价值观念决定物质实体的走向,不如说价值观念最终取决于物质实体的引导和养成。毫无含糊,在文化转型的节骨眼上,无论作为体制机制,还是价值本身,如何进行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结果究竟怎样,都将是决定一切的重要前提,这包括对诸种“不适应”的重塑。

如此一来,在众说纷纭的城镇化思潮中,中国西部的具体适应性问题就成了必须首先审视的一个内容。

,AbstractEN:,KeyWords:576258,101016,613431,EKeyWords:607794,120804,613432,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37706,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2X20195991001_006,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3:49:3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2-27 09:15:57.0,HitCount:10,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37710,DownCount:7,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1-01-01 00:00:00.0,SearchTitle:西部城市现状:西部新型城镇与新型城镇小市民文化,ISBN:978-7-5201-7770-2,BookTitle: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西部城市现状:西部新型城镇与新型城镇小市民文化,_RowNo:9
CommonID:DIR_71692017,ID:12637714,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2933,name:第六章 西部影像叙事启蒙:“在乡”与“在城”,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37638,AbstractCH:

在第一章第三节《西部电影叙事与早期定格的西部形象》中,笔者已经大致梳理了从“西部电影”到“新西部电影”的变化过程。其中,在“西部电影”过渡到“新西部电影”的思想纽带上,即电影人对西部文化语境诠释的“新”,笔者概括了三点突出的变化。一是不再以明显的二元论来结构现实;二是注重人物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三是格外关注从“边缘”人物视角看待现实秩序,例如贾樟柯的《小武》正是如此。以小武这个小偷看转型期西部现实,有了另一番新的意味在里面。当然,这样一个变化,要究其原委,需分别来探讨。

在大众艺术的观众摸底上,也许存在一个道德伦理文化的判断问题。因为在所谓“新西部电影”阶段,电影的有效观众基本是城市青少年,以“80后”、“90后”和“00后”为主体,来自各级各类学校班会课的思想道德信息都不约而同地使老师、家长乃至社会迅速达成了共识,他们认定,个体的道德伦理失范,是所有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有志于“启蒙”的电影自然责无旁贷。于是,个体道德伦理文化的重塑,成了“新西部电影”普遍性追求。如此做,在票房与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都能站得住脚。在“西部”这个品牌的提升上,用意也很显然。正因为“西部电影”的精髓就在于直面现实问题,其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要得到新的提升,只有淡化西部异域风俗画,突出新世纪西部乡村保留相对完整的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秩序。于是,想象的、欲望符号化的城市生活也就在“新西部电影”的象征性叙事中被间接叙事处理了,一举两得。在政治经济话语的份额中,“新西部电影”有意识的城乡互动故事,特别是导演对外来者、闯入者这一被强化的角色的启动,显示了“新西部电影”希望发现并促进西部城乡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努力,可谓既具主旋律又有文艺性,两不误。

同样,在该节中,为了提出问题,借助哈贝马斯“重新封建化”的观点,笔者直接把这种选择归结为新西部电影的城镇小市民文化趣味化。倘若展开说,其实,这一判断还需要有个必要的背景性论述,即“在乡”与“在城”的语境规定性问题。不消说,这样的一个空间张力,有其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也有其选择的视野局限性。

,AbstractEN:,KeyWords:613433,613434,553527,EKeyWords:613424,613435,562016,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37712,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2X20195991001_007,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3:49:3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2-27 09:15:57.0,HitCount:16,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37716,DownCount:7,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1-01-01 00:00:00.0,SearchTitle:西部影像叙事启蒙:“在乡”与“在城”,ISBN:978-7-5201-7770-2,BookTitle: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西部影像叙事启蒙:“在乡”与“在城”,_RowNo:10
CommonID:DIR_71692021,ID:12637721,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2934,name:第七章 西部新生代农民:西部新生代农民工与现代性主体,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37638,AbstractCH:

在国家政策层面,从城市化到新型城镇化提法的变化不难看出,单纯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调整,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无法适应人的现代化这样一个基本价值诉求,这便是提出新型城镇化,即文化城镇化的主要现实背景。然而,当文化城镇化的推力过猛,或者说当文化城镇化的理念在实际落实中产生了错位,以致走样异化成简单的城镇化率之时,经济学问题和社会学问题,便悄然转换成文化问题了。所谓身份认同危机、文化危机,乃至价值危机等便是。这个时候,一方面,我们提出新型城镇化与西部新型城镇化的适应性问题,以期在充分了解西部城镇空间结构、西部地理历史资源支持和西部经济基础、西部人文传统的前提下,同步建设西部城镇文化和西部现代文化,以免盲目借用中东部地区经验而走弯路;另一方面,经过实证分析,我们的基本判断是,西部文化城镇化过程的异常艰难,甚至已经造成的某些错位,急需文化现代性的干预和矫正。这是我们反思西部文学和西部影像叙事“重新西部化”乃至“重新封建化”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希望能视点下降、重心下移,在西部一般社会现实,即在民间社会秩序之中衡量乃至检测人的现代化程度,进而切实提升文化现代性水平,构建健全而成熟的西部现代社会机制。

正是基于这一层面的考虑,第六章重点讨论了西部现实纪实片。在西部现实纪实片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了某种自觉的文化现代性担当。当然,作为典型个案的《西藏一年》和《喜马拉雅天梯》,因为纪实范围仅限于西藏这个特殊的宗教文化地区,故而其中思想层面的现代性问题虽然部分地代表了西部一般意义的现状,毕竟,还有区别。所以,接下来希望能通过对一般情况下西部新生代农民在乡—城流动、社会资本拥有、现代化条件,及与城市新生代合流方面已经暴露出的价值观问题的研究,探讨建构现代性主体的可行性和可能性,从而把问题推向普遍化。

社会学学者、政治经济学学者在普遍城镇化趋势中所达成的一些共识,农民、农民工在城镇化政策响应中的行动,以及西部新生代农民在该过程中所占有的社会资本等,是农村社会、农业、农民现代化质量的关键,也就需要首先讨论。

,AbstractEN:,KeyWords:435564,613436,41368,EKeyWords:57074,613437,42301,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37719,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2X20195991001_008,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3:49:3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2-27 09:15:57.0,HitCount:20,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37722,DownCount:9,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1-01-01 00:00:00.0,SearchTitle:西部新生代农民:西部新生代农民工与现代性主体,ISBN:978-7-5201-7770-2,BookTitle: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西部新生代农民:西部新生代农民工与现代性主体,_RowNo:11
CommonID:DIR_71692025,ID:12637726,SiteID:14,Type:chapter,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2935,name:第八章 结语,ShortName:,SubName:,EnTitle:,EnShortTitle:,EnSubTitle:,Level:0,BookId:12637638,AbstractCH:

从“西部形象”“西部话语”的产生、形成乃至再生产,到这种特色的符号表述与新型城镇化所需的基本人文要求错位,中国当代西部人文研究历经几十年近半个世纪,的确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从人文诉求的终极关怀来看,可以认为差不多是围绕呈现西部现实的困难和提升西部人的现代性而展开。比如当代西部人文研究的文化传统主义,对漫长而自信的西部历史梳理,不外乎为了打通古代西部与现当代西部的血脉联系,为当代西部发展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比如中国城市文化内部的西部人文研究,即当代西部观照,其内在于既有城市文化模式的追求,不也是企图通过影像叙事以及与中东部城镇化对比,找出东中西部差距,最后达到统筹协调发展的目的吗?又如致力于西部特有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研究,之所以把宗教信仰文化普遍化,前提也隐含着中国东西部乃至全球化现代性视野,建立健全稳定而秩序化的意义世界,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以文化自觉及与其相配套的现代性或文化现代性思想尺度来审视,诸种面向的西部人文研究,似乎不同程度误入大一统或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理论窠臼,甚至许多时候还染上了“西部中心主义”色彩,也就难免为西部先赋角色乃至自致角色。在自我确认中,西部现实和西部人文现状,都不同程度地遭到遮蔽或误判,致使新型城镇化所急需的人的现代化研究庶几淹没于自我经验的碎片化和唯我独尊的自大自恋之中,不得超越。现代性研究因不自觉而显得破碎,因不深入而往往自我狡辩,因不系统而流于跟风。

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效的教训,西部既有研究成果与实践,都给今天的现代性研究,留下了空间。同时,正因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要求,人的现代化即文化现代性问题研究,也才有了政策支持,为研究走向系统、深入,提供了良好语境平台。总之,研究表明,只有认识到文化现代性价值在西部人文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西部才能摆脱“他者化”,也才能超越自我中心化,西部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就才能在反思与审视视野中得以真正建构。

,AbstractEN:,KeyWords:613436,613414,35717,EKeyWords:613437,613415,38322,SubjectWords:,LiteratureId:12637724,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N,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Y,XmlID:b120210102X20195991001_009,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3:49:3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2-27 09:15:57.0,HitCount:18,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12637728,DownCount:16,AuthorInfos:,BookPublishDate:2021-01-01 00:00:00.0,SearchTitle: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研究结语,ISBN:978-7-5201-7770-2,BookTitle: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研究结语,_RowNo:12
CommonID:DIR_71692029,ID:12637732,SiteID:14,Type:backAidText,Code:null,ParentId:0,InnerCode:682936,name:后记,ShortName:null,SubName:null,EnTitle:null,EnShortTitle:null,EnSubTitle:null,Level:0,BookId:12637638,AbstractCH:null,AbstractEN:null,KeyWords:null,EKeyWords:null,SubjectWords:null,LiteratureId:12637730,Fileref:null,OrderFlag:0,IsLeaf:Y,PubDate:null,FindDate:null,IssueDate:null,DocType:null,ProductSeries:null,Doi:null,InstanceID:0,MinNodeSearch:null,XmlID:null,Prop1:null,Prop2:null,Prop3:null,prop4:null,AddUser:admin,AddTime:2021-07-06 13:49:31.0,ModifyUser:Admin,ModifyTime:2021-12-27 09:15:57.0,HitCount:0,ShowType:putong,LogoID:0,PdfID:0,DownCount:0,AuthorInfos:null,BookPublishDate:2021-01-01 00:00:00.0,SearchTitle:后记,ISBN:978-7-5201-7770-2,BookTitle:文化自觉与西部现代性,BookStatus:7,AllowDownload:Y,BookVersionNum:null,researchorg:null,CopyRightDate:null,ExcellentPeriod:null,PrizeLevel:null,IsExcellence:null,ContentClass:null,IsDisabled:N,SearchTitle_2:后记,_RowNo:13
同系列图书
相关图书
引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