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长城-天山走廊”上的国家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区域性道路
摘要
1950年的秋天,我和一些青年同志到新疆南部的维吾尔族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一天我在疏勒县的一个茶馆里吃茶,碰到了几个维吾尔族青年正在用维吾尔语讲《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好奇心使我同他们攀谈了起来,得知他们祖上的男方都是在疏勒城外八个屯子屯田的汉族士兵,祖上的女方都是当地维吾尔族妇女。他们约我到他们的家里做客,我在他们的家里看到,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南疆的其他维吾尔族农民的家庭生活完全一样。如果还有一点不同的话,就是我在他们的家里看到了用汉文写的神主牌位,这只能算是汉族祖先崇拜的一点遗物。1877年清军和新疆各族人民赶走阿古柏这帮外国侵略势力后,驻疏勒的清朝军队在城外屯田,距我在疏勒县调查时仅七十来年,可见这些屯田的汉族士兵融合于维吾尔族的速度是很快的。这是20世纪50年代,民族学家谷苞深入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进行田野调查,于1989年写成的《在我国历史上有众多的汉人融合于少数民族》一文中所记述的一件事。以中原为本位的官方历史很少记载“民族通婚”这样的小事件,只有在记述边疆的民间野史中可以找到只言片语。在谷苞的笔下,清朝驻疏勒的湘军与当地的维吾尔人通婚,仅仅70多年,其后人就已经同化于维吾尔族,成
>>
作者简介

黄达远: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教授,河西学院特聘教授,从事民族学与历史学研究。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