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协同减排温室气体效果评价——以重庆为案例
报告字数:8194字
报告页数:11页
摘要
现阶段,我国各大城市普遍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局地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压力,统筹协调大气污染物减排与温室气体控制正成为改善国内环境质量、应对国际碳减排压力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为应对日益突出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随后许多城市纷纷制定更为细化的大气污染防治方案,方案中诸多任务涉及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等相关内容,这些措施的实施在客观上对城市能源消费活动以及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各大城市普遍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局地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压力,统筹协调大气污染物减排与温室气体控制正成为改善国内环境质量、应对国际碳减排压力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为应对日益突出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随后许多城市纷纷制定更为细化的大气污染防治方案,方案中诸多任务涉及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等相关内容,这些措施的实施在客观上对城市能源消费活动以及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低碳试点城市重庆作为案例,从《重庆市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中筛选相关减排措施,对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城市是最适合开展协同控制的主体,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有利于城市整体资源优化配置、社会治理成本最小化。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中,固定源方面的关停火电厂、关闭小水泥厂、淘汰燃煤锅炉等结构减排措施协同减排温室气体效果显著,移动源方面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均是协同减排效果最明显的措施。还有,能源结构改善的协同减排效果也比较突出。
<<
>>
作者简介
冯相昭: 冯相昭,博士,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气候部副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工业和交通领域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等
毛显强: 毛显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学与气候变化政策。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