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支持体系状况及其性别差异
摘要
社会支持“是指个人可以感受、察觉或接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或协助(Reber,1995)”。而社会支持体系(系统)则是指社会用以对个体的社会行为方式表示肯定和支持,从而影响个体日后行为方式的动力体系。按获得支持的渠道而言,社会支持体系可分为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类。正式的社会支持是指来自政府、社会正式组织的各种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在我国如各级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以及准行政部门的社会团体,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实施。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则主要是指来自家庭、亲友、邻里和非正式组织的支持。社会支持体系对于个体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尤其是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言,其生活质量更是与获得的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关系。作为弱势群体之一,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资源本身就比较缺乏,即使是来自家庭、邻里、朋友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农村。而作为老年人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女性老年人相对于男性老年人来说,无论是在正式支持系统方面,还是在非正式支持系统方面,都有着更加强烈的需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强弱对女性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程度,远胜过对男性老年人的影响程度。但是,由前几章所述
>>
作者简介

朱旭红: 1966年生。1988年毕业于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政史系。1994年7月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科学社会主义方向),获法学硕士学位。1994年7月~1997年6月任教于浙江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所,先后为助教、讲师。1997年6月至今,先后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2008年7月~2009年1月,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访问学者。自2005年起,被列入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梯队人员。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