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身为“领袖的孩子”——重读《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兼谈“角色型青年”马烽
报告字数:13843字 报告页数:11页
摘要
马烽曾经将自己的创作高产期调整为1957—1959年,虽然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1958年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却被他始终强调为代表作。这部在马烽“得意之作”序列中颇具特殊意义的文学作品,为我们解读马烽提供了一个与以往不大相同的素材和切入点。本文将从在剧本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青年”入手,结合文本内外的社会历史因素分析马烽的社会、文学角色身份。通过展示“大跃进”与“反右”背景,对《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及周边所隐含的文学史现象进行读解,以期展开文学史研究中的“角色型青年”视角。
作者简介

刘芳坤: 刘芳坤(1982— )女,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

田瑾瑜: 田瑾瑜(1993— )女,山西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