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时期初的“日本文学热”
  • 报告作者:赵稀方
  • 报告字数:13274 字
  • 报告页数:15 页
  • 所属图书:多维视野下的中日文学研究
  • 图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中国“新时期”初出现“日本文学热”,并非偶然,而有其内在的历史原因。在人们的印象中,“文革”时期的中国是完全封闭于世界的。其实不然,中国与美国、日本这两个最为重要的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都开始于“文革”时期。特别需要提到的是1972年,这一年尼克松访华,田中角荣访华。尼克松访华只是中美接触的开始,田中角荣访华却带来了实质性的中日建交。中日建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促进了中日文学的交流,这就给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格局带来了变化。“文革”以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基本停止,而到70年代以后,翻译出版方面有所松动,开始有为数很少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进来,所译多是苏联革命经典和第三世界文学。197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越南南方短篇小说集》《老挝短篇小说选》和《柬埔寨通讯集》,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高尔基的《母亲》、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勒斯坦战斗诗集》、《朝鲜短篇小说选集》和埃及的法耶斯·哈拉瓦的《代表团万岁》,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高尔基的《人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尼·奥
>>
作者简介

赵稀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