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我国保护地建设与生态红线
摘要
导 读:历经60余年的实践和发展,我国自然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在保护地方面,形成了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文化遗产、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特别保护海岛等组成的保护地体系。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分区分类管控政策的持续推进,2011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一国家生态保护战略,2015年,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正式启动,两大举措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显著推进了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进程。就学术研究而言,生态保护红线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并具有中国特色,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生态保护红线也需要借鉴其他各类保护地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了内涵更丰富、组分更完备、管理更严格的保护地体系。本章对我国保护地体系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与此同时,从理论基础、概念内涵、组成结构等方面对当前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进行剖析。最后提出,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理论探索、制度保障、监管体系等方面,以提升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在我国保护地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
作者简介

高吉喜: 高吉喜,博士,研究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致公党中央环境与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区域生态、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控、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工作。

徐梦佳: 徐梦佳,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控、生态系统修复。

许佳宁: 许佳宁,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工程师,研究领域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

邹长新: 邹长新,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控、区域生态安全、生态承载力评估与预警。

张建亮: 张建亮,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