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3年4月份,本研究课题组自申报项目开始,认真搜集和阅读相关书籍、论文等文献资料。项目立项后,课题组于6月23日至7月8日、8月15日至27日先后赴甘肃省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伊斯兰教门宦较为集中的地区开展了两个阶段的调研。调研期间,课题组分别对21位兰州大学、甘肃省民族研究所、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甘肃省宗教局、临夏州政协等长期从事宗教工作的领导干部,以及虎非耶、哲赫林耶、嘎迪林耶和库布林耶等...
2013年4月份,本研究课题组自申报项目开始,认真搜集和阅读相关书籍、论文等文献资料。项目立项后,课题组于6月23日至7月8日、8月15日至27日先后赴甘肃省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伊斯兰教门宦较为集中的地区开展了两个阶段的调研。调研期间,课题组分别对21位兰州大学、甘肃省民族研究所、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甘肃省宗教局、临夏州政协等长期从事宗教工作的领导干部,以及虎非耶、哲赫林耶、嘎迪林耶和库布林耶等门宦及其分支的14位负责人、清真寺管理人员和部分穆斯林群众进行了深度访谈。明清时期,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思想从西亚、中亚地区传入我国后,在新疆地区吸收了维吾尔族等民族传统文化后形成依禅派,在内地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特权制度结合形成门宦派别。两地伊斯兰教又以苏非主义为纽带互相影响,形成中国伊斯兰教的本土化特点。依禅派主要指黑山派和白山派,信众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等民族中;门宦主要指虎非耶、哲赫林耶、嘎迪林耶和库布林耶四大苏非派别及其40多个支系。门宦产生于甘青两省交界的河湟地区,信众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甘、宁、青、新四省区的回、东乡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