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升至1.59%,较第二季度末上升了0.09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1863亿元。面对商业银行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持续攀升,在利用传统手段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创新处置方式而受到热议。一方面,由于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在短期内转让大量不良资产的所有权或收益权,提前回收现金进而转移风险,达到快速处置不良资产的目的,因而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青睐;另一方面,由于不良资产证券化入池资产...
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升至1.59%,较第二季度末上升了0.09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1863亿元。面对商业银行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持续攀升,在利用传统手段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创新处置方式而受到热议。一方面,由于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在短期内转让大量不良资产的所有权或收益权,提前回收现金进而转移风险,达到快速处置不良资产的目的,因而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青睐;另一方面,由于不良资产证券化入池资产主要为质量较差且缺乏收益稳定性的不良贷款,利用证券化手段批量处置现有不良贷款,是否可能引发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成为市场争议的焦点。历史经验表明,任何金融衍生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其本身既可能引发风险,也可能成为规避风险的工具。那么如何正确地看待不良资产证券化,并在实践中控制其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
>>
作者简介
闫衍: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亚洲信用评级协会理事。同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BA教育中心特聘导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和债券市场。出版《经济发展、区际非均衡增长与债务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权信用风险报告》《“债务—通缩”压力与债务风险化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等著作。同时,作为主要作者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国金融》《改革》等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有关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发展的学术论文。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