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民生:从中等收入国家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客观标准(代序)
摘要
潘家华“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之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显然,在经历了长期而卓有成效的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城市和工业发展后,中国政府转向了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进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水平高于许多发达国家而并没有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发展的成果没有惠及普通百姓,民生水平和保障程度低。中国在整体上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民生改善空间大,保障能力弱;调整发展导向,是中国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必然选择。从“中等收入”到“中等发达”,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可见,民生水平是实现这种飞跃的前提和标准。这就是为什么2011年度的城市发展蓝皮书选择民生这一主题的根本原因。民生涉及每个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对于以自然资源利用为基础的农村,民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资源禀赋问题,核心在于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对其的占有。对于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来讲,经济活动强度大、环境空间容量小,民生成为一种社会命题,即社会资源分配问题。应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在两位数增幅,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在2010年超过日本,
>>
作者简介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UN可持续发展报告(GSDR2023)独立专家组成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减缓卷,2021)主笔。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UNDP高级项目官员、IPCC高级经济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城市化、能源与气候政策、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发表论文350余篇(章),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余项。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