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作者:林刚
- 所属图书:国情、传统与现代化
- 图书作者:林刚
- 出版时间:2020年09月
- 所属丛书:
报告字数:976字
报告页数:2页
摘要
中国古代的整体生存环境,使其难以凭借国际交往——包括贸易乃至战争等手段获取民生必需的生存资料,只能自行解决国计民生所需的基本需求。而要靠国内资源解决吃、穿、住、用、行等问题,只有首先从事农业一途。粮食产量决定了人口数量,也决定了非农人口就业和生活的数量,以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分工程度问题。中国的自然环境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较好的先天条件:黄土土壤的特性对北方农作物生长、南方多水的特性对南方农作物的生长都有利。这种土壤和水文条件同时也利于发展小规模的家庭生产。这就...
中国古代的整体生存环境,使其难以凭借国际交往——包括贸易乃至战争等手段获取民生必需的生存资料,只能自行解决国计民生所需的基本需求。而要靠国内资源解决吃、穿、住、用、行等问题,只有首先从事农业一途。粮食产量决定了人口数量,也决定了非农人口就业和生活的数量,以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分工程度问题。中国的自然环境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较好的先天条件:黄土土壤的特性对北方农作物生长、南方多水的特性对南方农作物的生长都有利。这种土壤和水文条件同时也利于发展小规模的家庭生产。这就使得中国先民们具有生存和生产的得天独厚之利:可以以相对便利、省工和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去发展人民最需要的产业——农业。这一点带来的便利,促使中国在世界古代史上远胜他国,独领风骚三千年。根本的深层原因还在于:中华民族求生存动力导致的小农家庭极顽强的、任何力量难以阻止的自发性和凝聚力,推动它生成了对国情高度适应的内部机制,使其极具生命力和扩张力,这使中国自秦汉开始逐步扩张为统一的大帝国,并借助于精耕细作的技术和传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不足、地力衰竭、人口过快增长造成的粮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然而,任何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不能超
<<
>>
作者简介
林刚: 林刚 1948年1月出生,祖籍福建福州。南京师范学院附中1967届毕业,旋下乡插队。1983年新疆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4年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先后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史研究。退休前,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历史和现时中的农村、农民家庭与城市、工商业关系等。主要成果:《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李集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60年变迁》、《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合著)、《动雷村:对湘西山区环境生态与社会生态问题的一个调查》(合著)、《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合编)、《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合编)等著作,《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问题》《试论大生纱厂的市场基础》等专题论文若干篇。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