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从“宝塔式”到“纺锤形”:土改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动
  • 报告作者:耿化敏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
  • 报告字数:12048 字
  • 报告页数:16 页
  • 所属图书:青年党史学者论坛 第二辑
  • 图书作者:耿化敏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5年04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关于土改后农村社会结构,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有人认为出现了农村均值化倾向,有人认为出现了农村贫困化趋向,有人认为出现了两极分化趋向。经研究,我发现土改运动后中国农村的基本趋向,既非贫困化,也非两极分化,而是中农化。最突出的现象是大多数贫雇农上升为新中农,农村普遍出现了中农化趋向;农村社会结构从“下边大上边小”的“宝塔式”结构,转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结构。下面我将向大家详细介绍。“宝塔式”是土改运动前的农村社会结构,包括贫雇农、中农、富农和地主,其比重是贫雇农占70%以上,地主富农占10%以下,呈现出“下边大上边小”的结构。“纺锤形”指的是土改运动后,地主消灭,贫雇农和富农减少,70%是中农或新中农,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新中农是相对于土改前的旧中农(或称老中农)而言的,主要是土改后由原来的贫雇农经济地位上升而出现的。新中农的出现,是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土改运动的显著成绩。新中农的崛起,改变了土改前的农村社会结构,导致农村普遍中农化趋向。
>>
作者简介

耿化敏: 男,1979年生,山东宁阳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与当代中国史的教学与研究。1998年—2002年,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2002年—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专业法学硕士;2004年—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当代中国史专业史学博士。自2007年8月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兼职:自2008年1月起,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高等院校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联络秘书;自2013年2月起,担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前的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文化教育史、中共史学史、中共党群(工青妇)体制、文化大革命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及国家社会科基金青年项目多项。代表性论著有《何干之传》《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当代中国编年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疑难解析》《论中共妇运史上的“取消主义”思潮》《中国人民大学与高校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创设与停开(1950—1957)》《何干之与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