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进入新世纪,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民族地区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等均高于全国的增幅,从总体上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差距。这种态势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部分以资源型经济结构为主的民族地区,现阶段还缺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民族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减少贫困人口、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巩固边疆等方面显然负有更重的责任,在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有不可比因素...
进入新世纪,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民族地区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等均高于全国的增幅,从总体上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差距。这种态势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部分以资源型经济结构为主的民族地区,现阶段还缺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民族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减少贫困人口、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巩固边疆等方面显然负有更重的责任,在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有不可比因素。为此,中央政府仍然需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而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则需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
<<
>>
作者简介
龙远蔚:
刘小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民族经济、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贫困的复杂图景与反贫困的多元路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追高来村卷》,论文《略论中国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主要特征、类型及其演化》《民族地区乡村技术体系与技术传播过程初探》《民族地区乡村经济行为模式、动机体系及其变迁研究》等。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