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民间信仰驱动的本土慈善捐款——以汕头市存心善堂为例
  • 报告作者:韩俊魁 邓锁 马剑银
  • 报告字数:17352 字
  • 报告页数:30 页
  • 所属图书:中国公众捐款
  • 图书作者:韩俊魁 邓锁 马剑银
  •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善堂是中国式慈善的典型缩影。明清至民初的善堂是传统善举和近现代慈善的重要过渡形式之一。严格来讲,这一过渡至今仍在继续,并将长期存在。审视其发展历程,从诞生之初,善堂中就保有中国传统善举的因子,尽管善堂不能代表中国传统善举的全部。此外,近代善堂中还有“慈善”[1]在中西文化社会碰撞及清末乱世中的调试与转型[2]。同时,一些善堂于改革开放后逐步恢复活动并随时代发展而脉动,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本土慈善嬗变的蹒跚之路。中国非营利组织虽已发展至80多万家,但至今仍活跃于民间且具有悠久历史的善堂并不多见,因此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本案例中,我们将通过文献回顾和现场调研追溯存心善堂的古往今来,着力回答以下问题:(1)以存心善堂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传统慈善捐赠,是否还有活力?其特征是怎样的?(2)存心善堂筹款的特征或者捐赠人的动机有哪些?(3)存心善堂是如何维护自身公信力的?
>>
作者简介

韩俊魁: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非营利组织与发展人类学。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没有年轮的树——中缅边境拉祜西的亲属制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NGO参与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境外在华NGO:与开放的中国同行》(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等学术著作。

邓锁: 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获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和美国佐治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社会工作硕士(MSW)学位,曾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发展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贫困、社会发展与儿童福利;目前兼任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妇儿工委办智库专家及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执行编辑等职。

马剑银: 法学博士、公共管理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非营利评论》副主编,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与社会理论、比较法文化、立法学与公共政策、国家与社会关系、公益慈善—非营利—社会组织法制等。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