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学理性与社会参与:什刹海的规划师
报告字数:45442字 报告页数:62页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整治工作开始,西城区政府正式启动了改造什刹海的工作。在这次整治工作中,通过行政单位进行的系统的、高效的社会动员起到了重要作用。什刹海整治工作完成后,西城区政府随即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什刹海景区的总体规划。从此,清华大学的师生与什刹海景区的规划工作结下近四十年的不解之缘,一直持续到今天。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什刹海景区的总体规划前后历时8年,出现过5个不同版本的规划方案。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规划师们对于文化的理解与呈现也显示了一个变化过程。最早的规划保护重点在文物古迹。后来逐渐加强了对于四合院的保留以及民俗文化的保护。
作者简介

王天夫: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及数字社会等。

肖林: 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城市社会学研究室(原组织与社区研究室)副主任,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和社区研究。曾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评论》《南京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关于城市社区治理方面的学术文章。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