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宣传化时期(1949~1978年):话语重塑与政治宣传
摘要
中国纪录片诞生于革命年代,兴起于政治宣传。新中国成立后,纪录片的这种意识形态工具属性并没有随着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淡化。尤其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纪录片作为表征时代的文本,其工具性价值也被点燃和放大了。本文将1949年到1978年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纪录片的“宣传化时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纪录片在话语权归属于国家主导的话语体系,在功能取向上主要承担着政治宣传的工具职能。这一时期,中国纪录片在形式上还处于一个“新闻纪录片”时代,新闻片和纪录片的概念区分较为模糊。新闻纪录片以宣传报道和政论为主,被喻以“形象化的政论”“形象化的党报”,与党报等其他官方媒体共享一套话语体系和宣传框架,遵循党性原则。由于电视媒体在改革开放前普及度极其有限,新闻纪录片在这一时期主要是以电影形式呈现的,“新闻纪录电影”成为当时的主流称呼。这一时期,代表官方意志的政治话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纪录片属于政治“传声筒”的性质。电影史学家孟犁野认为,在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产生根本影响的是“在社会变革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政治文化”。“若以大文化的视
>>
作者简介

韩飞: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文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研究方向:纪录片、国际传播、视听传播,先后在《现代传播》《当代电影》《当代传播》《电视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中国纪录片的话语变迁与功能演进》《映像中国:纪录片参与下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合著);担任2018——2021年《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执行主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数十篇文艺评论;论文获国家广电总局第六届“星光电视文艺论文评选”二等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中国传媒大学“高水平专著”等荣誉。 担任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理事、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理事;“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系列活动总撰稿、导演组成员;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第8~9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等影视节展评委。2019年参与成立国家级纪录片国际合作机制性平台“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BriDoc)并负责秘书处工作,该共同体现已被中央领导同志批准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曾任江苏卫视编导,参与策划和导演《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金曲捞》等多档品牌节目。研究方向:纪录片、视听传播、国际传播。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