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向周边国家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重要平台,能够向国际社会提供其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投资机制、共同发展的治理理念等物质和非物质层面的国际公共产品。这一平台的建立既可以改善由美、日、欧经济停滞、供给意愿下降所导致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困境,又可以推动区域各国经济合作和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提升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但同时,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并非易事,面临大国公共产品供给竞争、共建国家内部风险、认同不足等挑战。中...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向周边国家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重要平台,能够向国际社会提供其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投资机制、共同发展的治理理念等物质和非物质层面的国际公共产品。这一平台的建立既可以改善由美、日、欧经济停滞、供给意愿下降所导致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困境,又可以推动区域各国经济合作和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提升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但同时,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并非易事,面临大国公共产品供给竞争、共建国家内部风险、认同不足等挑战。中国需要认识到在原有西方主导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下推广中国模式和理念的难度,审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妥善处理好具体实践中诸多复杂要素的相互平衡问题,在供给公共产品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
>>
作者简介
刘昌明: 法学博士,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东亚安全与区域合作、中国外交政策与实践等。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国际政治和国际共运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等。
孙云飞: 法学博士,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治理与国际公共产品、国际安全理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
孙通: 法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与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秩序与国际秩序观、澳大利亚外交等。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