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1988~2020年世界钢铁贸易与生产技术的区位差异
摘要
世界钢铁产业贸易的区位特征有何不同?世界钢铁产业的重心如何转移,钢铁产业在全球不同国家的技术发展历程以及技术创新特点有何不同?每次重大技术变革的主要推动因素是什么?回答以上问题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钢铁产业技术发展规律,把握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未来趋势,推进产业重大技术变革。本文首先利用世界各国钢铁产品贸易数据来定量分析各国钢铁产业之间的区位差异、技术演进以及钢铁产业贸易的趋势等问题。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钢铁产业起伏与其工业化进程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紧密相关;但是钢铁国际市场规模缩小不一定意味着钢铁产业趋于势弱,因为它也与钢铁国际市场的不断细分紧密相关,如涂层技术创新使中国中高端产品的净出口贸易值呈不断增加趋势。其次,通过对德国、瑞典、日本、韩国、美国、中国这些代表性国家的钢铁产业发展历程和技术创新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现在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钢铁的生产中心都将会是中国”的结论并对各国不同发展路径中值得借鉴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利于理解钢铁生产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演进与区位差异,把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
作者简介

林敏: 林敏,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与知识管理等。

张建良: 张建良,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炼铁过程优化、氢冶金与低碳冶金、非高炉炼铁和资源综合利用等。

曹嘉宁: 曹嘉宁,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和供应链管理。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