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把研究问题放置在中国就业现实情境中进行分析,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就业领域的性别差异、性别歧视、男女平等和社会公平的真正内涵。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较大规模的就业调查统计和数据分析,从阶层流动、行业流动、城乡流动、跨省流动以及流动收益等多个维度进行男女性别差异的对比,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男毕业生的流动率高于女毕业生,女毕业生存在“流动惰性”,女毕业生不动的比...
随着我国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把研究问题放置在中国就业现实情境中进行分析,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就业领域的性别差异、性别歧视、男女平等和社会公平的真正内涵。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较大规模的就业调查统计和数据分析,从阶层流动、行业流动、城乡流动、跨省流动以及流动收益等多个维度进行男女性别差异的对比,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男毕业生的流动率高于女毕业生,女毕业生存在“流动惰性”,女毕业生不动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第二,男女毕业生进入不同行业时,受到性别角色的规范作用,男女毕业生的行业分布呈现行业隔离或者聚集现象。第三,在城乡和阶层流动中,虽然来自农村家庭和劣势阶层的毕业生实现了一定的向上流动,但是这种流动依然存在阶层和区域等级的结构性和制度性的壁垒。第四,性别与高等教育相互形塑,关系盘根错节。进而本文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女性优质的人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第二,带来了两性就业意识和价值观的扭曲。第三,强化了高校专业之间的性别隔阂。第四,毕业生就业领域的性别差异,强化了女大学生对“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认同
<<
>>
作者简介
郑育琛: 福建东山人,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在《复旦教育论坛》《大学教育科学》等CSSCI及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共青团中央、福建省教育厅等表彰。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