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探究日常生活的“民俗性”——后传承时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一种路径
报告字数:22445字 报告页数:25页
摘要
在民俗的“后传承时代”,民俗呈现为传承、消费、意识形态等不同形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共同体”等民俗学既有的规定性概念难以把握这些社会文化现象,民俗学提出了“日常生活”转向的学术追求;民俗学的日常生活研究,不是以日常生活为对象,而是以日常生活作为目的和分类的方法,重新把握现代社会中的民俗现象,在流动的、意向性建构的“共同体”中探究民俗的意义;鲍辛格、岩本通弥等民俗学者通过发掘日常生活实践主体运用“过去的经验”“历史化”“故事化”地感知、表...
>>
作者简介

刘晓春: 刘晓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