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与世界范围绿色革新的浪潮有同步性,同时又因具体国情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作为最早响应联合国并制定颁布国家级世纪议程的国家,中国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前期探索,21世纪初的逐步明晰,创造性地率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并全面展开相应实践。国际比较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优势虽尚不明显,但不同阶段的推进速度始终较高,获得的突出成绩不容否定。比较也显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质量改善和...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与世界范围绿色革新的浪潮有同步性,同时又因具体国情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作为最早响应联合国并制定颁布国家级世纪议程的国家,中国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前期探索,21世纪初的逐步明晰,创造性地率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并全面展开相应实践。国际比较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优势虽尚不明显,但不同阶段的推进速度始终较高,获得的突出成绩不容否定。比较也显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质量改善和协调程度提升方面还面临较大挑战,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本文基于进展和类型的国际比较,尝试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比较优势、战略目标和推进路径。
<<
>>
作者简介
樊阳程: 女,广西柳州人,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德州大学环境哲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北京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学会监事。著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1》《生态文化讲义》《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案例集》等。
徐保军: 男,河南许昌人,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高校思政课特级教师。耶鲁大学、杜伦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博物学评论》执行主编、《自然辩证法研究》编委等职。
刘阳: 男,湖南华容人,管理学博士,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现就职于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水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
陈慧: 女,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骨干教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中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