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着日益增多的挑战,其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次调查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以46862名青少年为对象,考察了青少年的幸福感、抑郁、弹性应对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概念、亲社会行为、生活满意度、生命意义感和生活丰富性等状况。结果发现,青少年在心理健康的正面指标上整体状况良好,但仍有提升的空间。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学龄阶段的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此外,调查还...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着日益增多的挑战,其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次调查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以46862名青少年为对象,考察了青少年的幸福感、抑郁、弹性应对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概念、亲社会行为、生活满意度、生命意义感和生活丰富性等状况。结果发现,青少年在心理健康的正面指标上整体状况良好,但仍有提升的空间。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学龄阶段的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此外,调查还发现了亲子交流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有重要作用。基于上述发现,报告提出了优化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加强亲子沟通、支持心理健康科研等对策建议,旨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
>>
作者简介
雷雳: 雷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
丁慧敏: 丁慧敏,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
房馨: 房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
廖俊东: 廖俊东,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
高婷: 高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
王思源: 王思源,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
相关报告